中國應避免重蹈美國覆轍

中國應當避免犯美國的錯誤,防止工業生產佔GDP比重下降,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現任中國央行顧問蔡昉在佛山實體經濟論壇上發言時表示。他說,美國之所以失去競爭力,恰是因為工業生產離開了美國。
Sputnik

中國新的五年計劃意味著甚麼
這位中國專家指出,中國出現了類似趨勢——工業佔比正在不斷下降。如果說2006年工業部門佔GDP的42%,那麼到2019年這一數字下降到了32%。此外,直接工業生產佔比甚至更低,目前不到28%。新冠疫情並沒有讓該行業的境況有所改善,特別是在出口導向型行業,因為與中國不同,許多國家仍沒有戰勝大流行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危機。這就減少了全球對中國商品的需求。結果,在中國國內對工業投資正在下降。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1月至2月中國製造業的年度投資下降3.4%。而對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同期卻增長7.6%。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擁有全球工廠的頭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建立了世界上最發達的產業基地和相關供應鏈。現在中國可以提供具有各種不同附加值的產品的工業生產——從水泥和毛絨玩具到計算機、智能手機和高科技醫療設備。根據聯合國2018年的報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工業強國。中國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28.4%。排在第二位的是美國,但美國所佔份額僅是中國的一半。

美國曾經是全球工業的領導者。但是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美國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降低成本,美國企業開始將生產轉移到勞動力便宜的國家,包括向中國轉移。而美國則將重心放在服務和金融領域,以為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將成為消費經濟的主力軍。但現實中一切適得其反。在工業繁榮時期形成的強大的美國中產階級開始減少。美國的基尼系數在1992年為0.43,在2018年已經為0.49(該系數越高,社會分化就越大)。相對而言,這是中國2009年的數字,但此後一直在穩步下降,到2019年降至0.46。

然而中國目前面臨著美國曾經面臨的同樣挑戰。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斷提高。 20多年來中國人均GDP增長了十倍。在三月的“兩次會議”期間,中國政府制訂了一項任務,即到2035年使人均GDP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根據世界銀行的標準,這一數字從20000美元到30000美元不等。可見中國將不可避免地喪失最重要的競爭優勢——廉價勞動力。國內消費也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服務業成為經濟的主要驅動力。2020年服務業佔國內GDP的54.5%。這就是為甚麼一些中國專家開始警告不要重蹈美國覆轍。資深金融證券專家何曉宇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中國無論如何都需要保持工業強國地位。

他說:“中國通過多年的努力成為了製造業大國,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這除了與當時中國勞動力相對廉價和國人的勤勞勇敢有關外,也與美國為了節省成本外遷製造業的背景相關。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地位不僅給國家和老百姓帶來了很多紅利,同時也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我想不管怎樣,我們也應該努力維持這一既得的成績。而且在全球博弈過程中,美國已經意識到製造業外遷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積極倡導企業回遷。那麼在中國好不容易已經擁有這一成果的情況下,當然需要盡力去鞏固,不能為了實現科技創新和發展服務業的遠景目標而丟失已有的成果。”

中國在應對物價上漲方面比許多發達國家做得更出色
第十四個五年計劃決定,中國必須將工業生產在GDP中的比重保持在穩定水平。甚至提升其競爭優勢。有關中國發展的眾多目標性計劃,包括“中國製造-2025”,“中國標準-2035”,都是為了增強中國的工業和創新潛力。面對與西方國家關係的日益惡化——多年來西方一直是中國關鍵技術的來源,北京意識到需要依靠自身力量來實現技術和產業獨立。另一方面,如果違反包括相對優勢在內的經濟法則,中國可能會重犯另一個國家的錯誤,而犯這個錯誤的已經是原超級大國——蘇聯。在鐵幕和兩個體系之間的意識形態對抗的條件下,蘇聯試圖在幾乎所有經濟領域實現最大程度的獨立性。然而,最終這導致了根本性的失衡,並在整個關鍵領域表現滯後。何曉宇專家解釋說,正因為如此,對中國而言,保持“內循環”和“外循環”的平衡十分重要。

他說:“過去由於國內消費市場水平較差,我們是沒有辦法實現內部經濟的循環。後來隨著改革開放,中國人民的生活相對富裕起來,內部市場也發展得不錯,有實力帶動我們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所以才提出了‘內循環’的概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部市場對我們來說同等重要。中國若要成為一個崛起的大國,無疑需要堅定不移地推動改革開放,需要‘內循環’和‘外循環’的雙驅動。我們可以看到,今年1-2月份進出口份額並沒有因為西方的干擾而萎縮,反而是有所增長的。”

美國已經意識到有必要將關鍵生產返回本國。實際上特朗普政府和現任政府都在呼籲美國公司在本國領土創造就業機會和產品。首先,需要支持實體經濟。第二,有時這關係到國家安全。例如,在這次大流行中,事實證明,美國不僅依賴中國提供醫療設備和個人防護設備,甚至還依賴某些關鍵藥品。然而這種趨勢已經很難逆轉。目前儘管存在政治方面的障礙,但大多數美國公司仍在努力保留自己在中國的業務。或者像蘋果公司那樣,將其部分產品轉移到東南亞發展中國家,但不轉移回美國。可見,在一定條件下將工業生產在GDP的比重維持在哪怕較小但穩定的水平要容易得多,例如,德國在過去27年間將工業生產在經濟中的佔比一直保持在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