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平台發表了自己的合作夥伴台灣專家張競專家撰寫的一篇文章。作者得出的一些結論無疑會引起人們的很大興趣。張競指出,在現階段,位於香港和三亞的中國大陸民用航空交通管制部門已有足夠的能力接收有關南海水域情況的必要信息,足以區分該地區的民用和軍用飛機。張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會通過設立防空識別區去惡化與東盟鄰國的關係。但若該地區的外國軍用飛機數量急劇增加,導致南海緊張局勢急劇加劇,那麼中國可能會重新考慮這一決定。媒體援引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內部消息人士也證實了這一猜測。報道稱,設立這樣一個區域暫時還是被認為不合適。
2013年因釣魚島爭執導致中日關係緊張,中國在東海上空設立了防空識別區。防空識別區絲毫不影響一國領海或其專屬經濟區的邊界,但它們要求進入這些區域的外國飛機必須報告有關其自身的信息。
在大多數情況下,外國軍用飛機可以滿足中國在東海防空區的要求,但美日韓的軍用飛機卻故意對這一要求置若罔聞。通常中國派戰鬥機攔截,識別和護送此類外國軍用飛機。依政治局勢而定,攔截可能會進行得不太積極和強硬。
防空識別區在東海出現後,人們很快就想到在南海是否也會建立這樣一個區域。但是,這兩個地區的政治環境不同。對日本,中國總是設法利用盡可能多的工具來應對潛在壓力,並根據雙邊關係的總體氣候,使爭議地區的緊張局勢平穩升級或緩解。
但在南海,許多有著不同政治制度和利益的國家的利益交織在一起。他們對與中國的關係缺乏信心,在有威脅跡象時,他們可能會採取更加強硬和難以預測的行動。防空識別區顯然在這裡不能充當微妙的政治工具。因為這只能使中國與整個地區的關係惡化,正中美國人的計。
對中國來說,將設立防空識別區作為一個隨時可能動用的手段或更合理——如果該地區的合作夥伴的行為惹惱北京,後者有時就會借此提醒一下這些合作夥伴。可見,中國保留設立防空識別區的可能性或比真地設立,好處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