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知道在歐洲與誰談判

歐洲,作為在經濟政策上一個不和諧的合唱團,需要國家干預以保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領域,保護它們免遭中國的競爭。德國咨詢公司Solvecom Invest首席分析師弗爾科·海爾梅耶(Folker Hellmeyer)在接受衛星社採訪時做出此番表示。在他看來,現在歐盟只考慮短期利潤,最終致全部資源資本落入他人之手。
Sputnik

此前德國經濟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提出了自二戰時期以來的首個國家經濟戰略。儘管德國很久前就已經是自由市場經濟最忠實的支持國之一,但阿爾特邁爾認為必須考慮國家干預的問題。其中阿爾特邁爾提議允許國家購買具有戰略意義的公司的大量股份,以避免這類公司被外國競爭對手吞併。

弗爾科·海爾梅耶認為,現在到了歐洲推行國家資本主義的時候了。

他說:"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一直非常謹慎,(在西方)購買‘know-how',例如,沃爾沃或德國庫卡公司,成為西方公司的共同擁有者。這是一個方面。而另一方面,則是所謂的自由市場的西方原則。結果我們看到一個專制體系(中國)和一個自由體系,而且我們的主要目標是在短期內實現利潤最大化。這導致了一個事實的出現,即我們的全部資源資本(資本存量),也就是構成我們經濟福祉的基礎的康採恩,逐漸落入他人手中。"

這位德國專家認為,西方被迫保護經濟的關鍵部門,以避免這些部門今後長期對中國的依賴。

外國汽車製造商在中國只能與當地合作夥伴創建50\50的合資公司。

弗爾科·海爾梅耶說:"我贊同自由市場,但同時我認為,在當前的情況下,這是相當合理的。中國在1995年經濟指標的基礎上,於2001年加入WTO。 當時中國的保護主義政策也在加入WTO的協議中得到體現。只是1995年的中國已經與2019的中國不一樣了。"

不過弗爾科·海爾梅耶也指出了中國加大本國市場開放力度的積極一面。他特別提到在上海開辦全資子公司的特斯拉,以及掌控中國75%生產的巴伐利亞BMW。而以前則有嚴格規定:外國汽車製造商在中國只能與當地合作夥伴創建50\50的合資公司。因此當談到在歐洲國家干預企業經營時,這位專家強調,這裡並非指要把中國趕出市場。不過是因為它向戰略公司提供國家支持,歐洲也應該給予自己生產商的平等機會。

弗爾科·海爾梅耶進一步解釋說:"我在這裡沒有看到歐盟和中國之間的任何敵意,而只是進行必要的經濟‘調整'--如同準備同等條件。為所有市場參與者提供擁有平等權利的環境。所有這一切都不應該導致每個參與者封閉自己市場的趨勢的出現。重要的是要明白:我們現在有一個具有‘準時制'供應鏈的緊密交織的全球性經濟--嚴重摩擦有可能導致悲劇性後果。"

弗爾科·海爾梅耶認為,歐盟和中國之間的合作前景很大。然而由於歐洲政治制度的特殊性,北京並不總是知道與誰進行談判。

他說:"中國與歐盟打交道時遇到的問題是,我們是一個‘不和諧的合唱團'。中國央行的一位高級代表曾經問我:‘海爾梅耶先生,我們在歐盟和誰進行談判?布魯塞爾?倫敦?巴黎?柏林?還是里斯本:'。這說明,我們歐洲人,應該改組,以保護我們的資本。歐元區僅佔世界人口的4.6%,擁有超過60%的創新資本,即所謂的‘隱形冠軍'。 所以中國關注歐洲是完全合乎邏輯的。這主要與營銷機會和技術轉讓有關。可見中國和西方有許多相互交織的利益。需要對其平衡--這個問題應該在未來幾年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德國經濟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是在歐盟委員會凍結德國工業巨頭西門子(Siemens AG)與法國交通運輸巨頭阿爾斯通(Alstom)這兩個歐洲大公司合併交易之時發表的。德國和法國對這筆交易進行遊說,企圖對抗積極搶奪世界市場的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CRRC Corporation Limited)。但歐盟委員會競爭事務委員瑪格麗特·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表示,不能允許西門子和阿爾斯通聯合,因為這限制了競爭,可能導致價格上漲。
經濟自由主義使許多歐洲公司蒙受損失。移動設備市場巨頭的芬蘭諾基亞當年的風光已經不再。而瑞典的電信設備生產商愛立信甚至在歐洲市場也不再佔有壟斷地位--被來自美國和中國的巨頭:蘋果、阿爾法、華為、百度排擠。《華爾街日報》援引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的話報道稱:"我完全支持市場經濟,但我們的市場經濟現在遭到了國際挑戰,國家補貼和保護主義對市場經濟構成了威脅。"阿爾特邁爾指出,在21世紀按照20世紀的競爭法則開展行動,已經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