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分道揚鑣的原因是甚麼?中國早在2015年就發佈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把發展高科技行業列為戰略任務,其中包括機器人技術、半導體生產、無人駕駛汽車、智慧城市、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中國政府認為,國家在這些領域的成就將決定未來的世界競爭力。美國政府也秉持這種觀念,而且目前美國正好是上述領域的世界領袖。美國指責中國決定依靠美國來發展本國的高科技和《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的行業,也就是依靠美國技術轉讓和吸引國外人才來做到這一點。而且中國政府對科技公司進行國家補貼,使中國公司擁有吸引國外人才和收購外國公司的資金。與工業間諜和直接竊取知識產權不同,這些指責非常難以證明。要知道沒有人強迫美國公司與中國公司合併。商界依據經濟合理性,自願作出這種決定。
但是,美國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迅猛發展感到擔憂。中國成為競爭對手,而這意味著,美國可能逐漸(而且很快)喪失世界科技領袖的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專家張寧認為,中美當前的爭論與以往不同。
他說:"這次貿易戰與以往有很大不同,以前中美貿易摩擦大多是由某個具體事件引發,但此次的貿易戰沒有具體事件,突然對中國發難,這是美國對華戰略轉型的一個表現。美國反思和認識到這些年對華遏制戰略的失敗,美國在維護其全球領導者地位上受到了中國的嚴重挑戰。當然,中國並沒有想主動挑戰美國,只是中國在發展和實力增強過程中,自然就會影響到原來"世界老大"的位置。這就像是"修昔底德陷阱"--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也就是說,即使"老二"不想挑戰"老大","老大"也會感到威脅。可以說,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都出乎美國的意料,美國沒有想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會在5到10年之內增長如此之快。"
張寧說:"首先,我認為是可以競爭的。但是,這個問題不是"零和一"的關係--不是中國科技行業與美國完全能夠競爭或完全不能夠競爭的極端狀態,而是雙方各有所長。當然,美國的優勢會更明顯一些,同時中國在某些領域或行業也有中國自己的領先優勢,比如在高鐵方面。總體來看,雖然相對美國而言,中國仍處於一個追趕者的狀態,但雙方在全球的發展中是相互補充的。而且相對過去而言,中國在競爭中所處的位置是越來越有利的,尤其是與五年、十年前相比,中美的競爭就像賽跑一樣,假設以前我們和美國相差一百米,但現在我們也許只差50米。這種差距是在逐漸縮小的。"
他認為,在科技發展中重要的不是修築壁壘,而是相反,重要的是開展合作以交流知識和經驗。在全球化條件下的現代世界中,非常難說,某個國家在本國發展中僅依靠本國力量。所有國家都在努力最大限度利用國際資源。美國在這裡也不例外。在美國的發展中,國家獲得以國際人力資源形式出現的優勢。IPhone智能手機和波音客機都是各國專家通力合作的結果。世界在快速變化,不排除甚麼小米或中國商飛(Comac)有一天取代它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