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員工腦電波掃描系統是否有效?

據《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報道,中國工廠引進員工腦電波掃描系統。敷設在工人帽子上的傳感器追蹤腦電波。人工智能對工人的心理情緒狀況進行實時分析並得出結論。這樣,公司就能夠優化工作流程。但人腦掃描系統實際上是否這麼有效?
Sputnik

《南華早報》文章中列舉的細節很少,只是指出,傳感器敷設在特製的帽子上,不管它是工人頭盔,還是火車司機大檐帽。在工人整個值班期間,傳感器一直在收集腦活動數據,人工智能可以實時注意工人的憤怒、悲傷、消沈狀況。在這些情況下,工人可能被送去休息,或被調往更平靜的工作。據報道,火車司機、複雜設備操作者、電力網工作人員在工作時需要高度集中精力,這類員工已經採用了腦電波掃描系統。

人工智能能取代中國醫生嗎?
《南華早報》報道,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從2014年起開始對員工使用情緒監控技術,此後盈利增長了約20億人民幣(約合3.15億美元)。寧波申陽物流公司(音譯,Ningbo Shenyang Logistics)就採用了腦電波掃描系統,但沒有注明這麼做的經濟效果。在最繁忙的京滬段高鐵上,高鐵司機佩戴特製的大檐帽。順便提一下, 上海一家醫院採用了腦造影術, 而且還是更先進的版本。系統對病人的腦部活動進行掃描,借助"智能監測攝像頭"分析他的臉部。在病床下面安裝一種確定機體運動和姿勢的傳感器。人工智能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可以確切預測病人的不合適行為(對精神病院來說極為迫切)。

但由此出現一個問題:是否可以依賴腦電波掃描系統?如果系統犯錯,或者數據解讀錯誤,責任將由誰承擔?互聯網觀察家劉興亮認為,技術本身是可靠的,也是富有前景的,但需要長期試驗,目前它還不成熟。

他認為,"我認為這個技術是靠譜的,至少從原理上來講,可行性是非常強的。至於這一系統的準確性具體能達到多大的百分比,我很難說。我只能說,這個系統從技術操作角度來說,是沒有多大障礙的。接下來就是要看更多的實踐結果。這就像一種新的藥物研發過程一樣,藥物研發出來之後,還需要幾年的臨床試驗。這一人腦監控技術的研發已經基本完成了,但是還需要通過"臨床"來收集更多的數據,因為人工智能是靠兩條腿驅動的--一條腿是算法,另一條腿是數據。再好的算法,如果沒有大量的數據作支撐和配合,這樣的算法都是瘸腿的。此外,正如所有的規則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平等,規則只能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公平,沒有百分之百公平的規則。具體到這個系統上,系統的確會存在一定的失誤率,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但是只要將失誤率控制在一個可控的範圍之內,就是可以接受的。"

但一些專家迄今認為這項技術不宜大範圍採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心理學教授、注意力實驗室主任白瑞·吉斯佈雷克特(Barry Giesbrecht)指出,腦造影術在臨床醫學研究的條件下可能是可靠的。美國科技新聞及媒體網絡The Verge援引吉斯佈雷克特的評論報道,腦造影術是在沒有別的噪音和刺激物干擾的室內進行的。

美國陸軍研制出能加快士兵培訓的人工智能系統
更何況,儀器在開展每項研究前都會進行校准,從而使肢端不要運動或疏忽腦部活動。在此情況下傳感器上塗上凝膠,使它們不捕捉別的噪音。吉斯佈雷克特教授說,哪怕是在這種情況下,也只能說大腦病理學是可靠的。他認為,極難借助腦造影術解讀心理情緒狀況。

當前試驗在工廠引進腦活動監測系統後取得成功,實際上可能相當具有相對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情況將保持不變。幾年前沒有人料到,中國在人臉識別技術方面成為世界領頭羊。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在拍攝電影《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時,未必想到中國將試圖預測犯罪。科幻成為現實並不罕見,在中國更是如此。因此,在腦電波基礎上高質量控制生產可能不是這麼遙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