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格陵蘭島的投資主要取決於當地政治環境和政治風險如何
2025年5月28日, 20:33 (更新: 2025年5月28日, 20:47)
© 照片 : TSGT Lee E. Schading/Public domain格陵蘭島

關注
格陵蘭島何時才能擺脫美國的軍事和政治保護?丹麥能否為中國企業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這些問題必然會隨著格陵蘭島對中國投資其採礦業的興趣的萌生而出現。格陵蘭島商業與礦產資源部長納雅·納塔尼爾森告訴《金融時報》,美國和歐洲的礦業公司需要加快對格陵蘭島的投資,否則他們將不得不尋求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合作夥伴來開發礦產資源,“我們希望發展我們的商業部門並使其多樣化,這需要外部投資“。當被問對華合作意向時,納塔尼爾森說:“我們希望與歐洲和美國夥伴合作。但如果他們沒有出現,我認為我們需要尋找其他合作夥伴”。她說,來自中國的投資和美國的投資都存在問題。
俄羅斯政治學博士、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教授亞歷山大·謝爾古寧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把格陵蘭島官員的上述言論與美歐公司為了加大對格陵蘭經濟投資而動用的施壓工具聯繫了起來。
亞歷山大·謝爾古寧專家說:“特朗普政府措辭嚴厲地聲稱,格陵蘭島應該繼續留在美國的勢力範圍內。美國曾想在格陵蘭島建立某種保護國,但沒成功。現有的非正式經濟或軍事政治保護國將得到保留。特朗普對中國的活動,尤其是中國在格陵蘭島和北極其他地區的活動,非常敏感和嫉妒。格陵蘭對此也束手無策,部長的上述言論首先是向美歐公司施壓。丹麥人不過是用來自中國的威脅來嚇唬他們;他們非常清楚可以對甚麼施加壓力。”
美國則積極利用所謂的中國威脅來維護自己在格陵蘭的存在。美國國務卿馬可·魯比奧在美國記者梅根·凱利的節目中與觀眾分享了他的猜測。他表示,中國可能會在短期內試圖在格陵蘭島複製其在巴拿馬運河等地的做法,即通過中國公司的掩護,安裝設施以確保其能夠進入北極地區。魯比奧警告稱,這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並聲稱一旦發生衝突,中國可能會派遣軍艦前往格陵蘭島並從那裡採取行動。
亞歷山大·謝爾古寧教授預測,迫於美國的壓力,格陵蘭島近期內不會允許自己吸引中國投資。
亞歷山大·謝爾古寧專家說:“2000年至2010年間中國企業曾試圖進入格陵蘭島。他們獲得了開發鈾礦、鋰礦以及勘探大陸架天然氣和石油的許可證。但後來這些執照由於政治原因全部被吊銷。在特朗普第一屆政府執政期間,由於美國的壓力,自2017年初起丹麥政府和格陵蘭政府不斷排擠他們。截至2024年初格陵蘭島所有自然資源開發的招標均由美國公司中標。丹麥政府對格陵蘭自治當局施加了很大壓力,以確保美國人獲得採礦合同。美國公司上一次贏得稀土金屬開發招標是在去年11月,當時美國總統大選剛剛結束。未來的特朗普政府當時對格陵蘭島發起進攻。丹麥政府為了軟化特朗普的立場,向格陵蘭政府施壓,其結果又使一家美國公司在投標中獲勝。”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理事、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梅新育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若排除政治風險,從開發技術、綜合實力和下游需求縱向一體化的角度來看,中國應該是格陵蘭島開發礦產資源最好的合作夥伴。
梅新育專家說:“因為自90年代以來,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絕大多數初級產品的最大消費國和進口國,不僅提供了巨大的下游需求市場,也在礦產勘探與開發方面取得前沿技術突破。但不可忽視的是,在當前國際局勢下開發格陵蘭島的礦產資源存在較高政治風險。眾所周知,格陵蘭島自然環境惡劣,氣候寒冷,冰雪覆蓋時間長,若要實現礦產開發盈利,初始投入和沈沒成本就比較大。如果不能保證長期穩定的開發經營環境,恐怕難有投資者輕易前去投資。因此,對格陵蘭島的投資主要取決於當地的政治環境和政治風險如何。若是能夠將政治性風險降到合理程度,保證中國投資者足夠長的穩定運營時間,我認為對格陵蘭島礦產開發的投資還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
納雅·納塔尼爾森部長髮表上述言論是在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訪華一周後做出的。中國外長王毅在會見時就中國可能投資格陵蘭島做出兩點說明。其中之一是,中方在格陵蘭問題上充分尊重丹麥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希望丹方在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繼續支持中方正當立場。另一點是,歡迎丹麥企業來華投資興業,也希望丹麥為中國企業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視營商環境。納雅·納塔尼爾森部長則表示,丹方對中國企業赴丹麥投資持開放態度,丹麥企業也願長期投資深耕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