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50401/1064795878.html
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東方達沃斯談了些甚麼?
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東方達沃斯談了些甚麼?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於3月25日至28日在中國海南博鰲舉行。衛星通訊社記者在和與會者會談後總結了此次活動的成果。 2025年4月1日,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5-04-01T20:39+0800
2025-04-01T20:39+0800
2025-04-01T20:51+0800
評論
中國
東方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9/03/19/1064671613_0:256:2730:1792_1920x0_80_0_0_65655d7bd59a3467b74c9f6efdebcf8f.jpg.webp
來自60個國家的2000多名政治家、專家和企業家來到度假勝地博鰲參加會議。在四天時間里,共舉辦了約50場活動,其中大部分都與經濟有關。與去年相比,會議日程幾乎不包含政治議程,但與2024年一樣,全球動蕩、中美貿易戰、去全球化和脫鈎是貫穿所有討論的主線。當然,這一次,唐納德·特朗普政府的幽靈在論壇上空飛舞。去年會議期間,中國、歐洲和美國公司企業負責人舉行了商務會議。今年,西方公司在商務對話中的位置由日本和韓國的代表取代。來自美國、歐盟和英聯邦國家的外賓,其中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支持者歷來在博鰲佔上風,他們都對當前形勢表示擔憂,批評了白宮的經濟政策,並指出世界秩序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多極世界來臨的論斷已成為東西方共同接受的公理。澳大利亞政治學家、悉尼大學約翰·基恩教授在論壇間隙向衛星通訊社表示:“我們正處於這樣一個歷史時刻:人們對未來、對戰爭的危險、對貿易爭端的危險、對打破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建立的世界秩序(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和北約)的危險持非常強烈的悲觀態度。樂觀情緒越來越少。但在這裡,在博鰲,在第一次會議上,中方對未來充滿樂觀。他們相信中國經濟將繼續增長,區域一體化將實現,自由貿易協定將成形,包容性經濟增長將實現,RCEP將繼續蓬勃發展。現實情況則喜憂參半。我認為,中國人現在面對的美國政府,是他們以前從未遇到過的。簡單的說,問題在於中國必須面對一個正在衰落的帝國,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正在後退。在這種情況下採取行動的藝術是很難掌握的。”中國專家和代表與西方同行有著同樣的擔憂。學者和前外交官們與近年來一樣,批評美國背離了其之前倡導的自由貿易原則。人們越來越擔心新的地緣政治現實,在這種現實中,無論是合作夥伴還是競爭對手都在推動中國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並擺脫其作為中立發展中國家的舒適地位——這一地位在過去幾十年里使其成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在過去的一年里,許多中國經濟學家和國際關係專家已經習慣了中國成為世界地緣政治領袖之一的想法,他們的話更加自信。全球化智庫創始人兼理事長王輝耀告訴衛星通訊社:“我覺得美國現在都在收縮,那麼中國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中美現在要處理好在改變的過程中如何來對全球的公共產品做出具體的貢獻,保證世界的安全與和平。”專家舉例指出,如果衝突得到解決,中國可能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中國外交部否認討論過此次行動。與去年一樣,對外經貿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3月25日提交了《亞洲經濟和區域一體化進展年度報告》的部分內容。傳統上,論壇的議程是從報告的介紹開始的。報告既指出了對該地區有利的方面,如經濟持續增長、區域貿易合作深化,也指出了與外商投資和對外貿易領域不確定性相關的風險。林桂軍在談到與美國的貿易戰時略帶逞強地說:“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因此能支撐很多壓力。此外,中國是個製造業強國。如果中美兩國在製造業發生衝撞的話,應該是中國損失小、美國大。因為他的規模小,我們是他的兩倍,那他實際上是‘以小擊大’。我們會有損失,我們也怕損失,我們在乎損失,但是他的損失可能比我們大。”在談到關於對關稅和制裁的回應問題時,他笑著反問:“中國要進行反擊這個話,誰都會說。這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真的,但是我不說……好多人打架的時候也說:‘你再來打我一下,我就讓你永遠怎麼怎麼’。他可能不是為了讓你抬不起頭來,而是讓你不要再打我了。所以貿易戰也會使用這個話。”在3月27日舉行的關於美國政策對亞太地區合作的影響的專題討論會上,對美國的批評不絕於耳,對特朗普政府希望實現甚麼目標以及中國和東盟應採取甚麼行動方針的看法也不盡一致。美國前商務部長卡洛斯·古鐵雷斯推測,特朗普希望與中國做一筆大買賣。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稱特朗普的經濟政策無能,預測本屆政府將垮台,並建議中國和東盟國家無需關注美國的言行,要滿懷信心地追求自己的發展目標,開拓其他市場。中國前駐美大使崔天凱反駁說:“是我們要求美國忽視我們的。”新加坡前外交官基肖爾·馬赫布巴尼回應薩克斯的問題時表示:“我們東盟很難忽視美國,它的影響力太大了。”英國專家帕特里克·富利斯在討論中潑了一盆冷水,他預測特朗普的行動不僅會給歐洲和亞洲帶來經濟衝擊,還會引發安全危機,而華盛頓取消對盟友安全的承諾也會導致軍備競賽。富利斯認為:“亞洲各國還應考慮如何避免彼此間的貿易戰。因為如果中國將其出口從歐洲和北美轉向東盟,這些國家的市場就會被巨大的商品流通所淹沒,從而引發類似於美國之前所面臨的貿易衝擊的問題。”在博鰲論壇上,技術和人工智能(AI)話題為中國帶來了樂觀情緒和民族自豪感。數十名中國記者堅持不懈地請外國專家和記者談談深度求索(Deepseek)的優勢。會議期間的多場討論專門圍繞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合作與監管等議題展開。論壇上的技術樂觀主義與諸多憂慮並存:一方面擔憂神經網絡及相關技術以令人眩暈的速度發展,已超出人類分析技術突破及創新應用後果的能力,另一方面憂慮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威脅等。還存在更為微妙的隱憂,涉及數據安全、知識產權等問題。勵訊集團公共事務總裁、愛思唯爾董事長池永碩向衛星通訊社表示:“我認為,我們需要擔心那些控制了太多與技術相關的事情的人。因為有時很難將情況逆轉。然而,我們很難事先知道創新會帶來多大的後果,是否會導致不好的結果。邪惡是指人們受到傷害而我們卻置之不理。如果人們受到傷害,但我們知道如何解決,那就不是邪惡。”俄羅斯副總理阿列克謝·奧韋爾丘克是會議最後一天的主賓,他在關於確保和平發展和捍衛共同經濟安全的小組討論會上發言。歐盟專家在討論中強調,歐洲官僚機構的決策過程與實際情況分析脫節,並指出反俄制裁給歐洲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這位俄羅斯政治家在回答與會者的問題時指出,俄羅斯當局目前最頭疼的問題不是制裁,而是制裁被解除的可能前景。他解釋稱,太多的俄羅斯公司已經投資於擴大國內生產,而外國企業可能的回歸可能會阻礙這些計劃的實施,並在多個領域損害俄羅斯企業的利益。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50328/1064728251.html
東方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5
葉甫蓋尼· 帕夫洛夫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6/0a/15/1044919955_16:0:289:273_100x100_80_0_0_c1d7d93374b615971b29f11aee2cc2d1.jpg.webp
葉甫蓋尼· 帕夫洛夫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6/0a/15/1044919955_16:0:289:273_100x100_80_0_0_c1d7d93374b615971b29f11aee2cc2d1.jpg.webp
News
cn_CN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9/03/19/1064671613_0:0:2730:2048_1920x0_80_0_0_56b9516fafd4f48ff8c74e52a9a8c465.jpg.webp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葉甫蓋尼· 帕夫洛夫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6/0a/15/1044919955_16:0:289:273_100x100_80_0_0_c1d7d93374b615971b29f11aee2cc2d1.jpg.webp
評論, 中國, 東方
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東方達沃斯談了些甚麼?
2025年4月1日, 20:39 (更新: 2025年4月1日, 20:51) 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於3月25日至28日在中國海南博鰲舉行。衛星通訊社記者在和與會者會談後總結了此次活動的成果。
來自60個國家的2000多名政治家、專家和企業家來到度假勝地博鰲參加會議。在四天時間里,共舉辦了約50場活動,其中大部分都與經濟有關。與去年相比,會議日程幾乎不包含政治議程,但與2024年一樣,全球動蕩、中美貿易戰、去全球化和脫鈎是貫穿所有討論的主線。
當然,這一次,唐納德·特朗普政府的幽靈在論壇上空飛舞。去年會議期間,中國、歐洲和美國公司企業負責人舉行了商務會議。今年,西方公司在商務對話中的位置由日本和韓國的代表取代。來自美國、歐盟和英聯邦國家的外賓,其中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支持者歷來在博鰲佔上風,他們都對當前形勢表示擔憂,批評了白宮的經濟政策,並指出世界秩序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多極世界來臨的論斷已成為東西方共同接受的公理。
澳大利亞政治學家、悉尼大學約翰·基恩教授在論壇間隙向衛星通訊社表示:“我們正處於這樣一個歷史時刻:人們對未來、對戰爭的危險、對貿易爭端的危險、對打破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建立的世界秩序(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和北約)的危險持非常強烈的悲觀態度。樂觀情緒越來越少。但在這裡,在博鰲,在第一次會議上,中方對未來充滿樂觀。他們相信中國經濟將繼續增長,區域一體化將實現,自由貿易協定將成形,包容性經濟增長將實現,RCEP將繼續蓬勃發展。現實情況則喜憂參半。我認為,中國人現在面對的美國政府,是他們以前從未遇到過的。簡單的說,問題在於中國必須面對一個正在衰落的帝國,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正在後退。在這種情況下採取行動的藝術是很難掌握的。”
中國專家和代表與西方同行有著同樣的擔憂。學者和前外交官們與近年來一樣,批評美國背離了其之前倡導的自由貿易原則。人們越來越擔心新的地緣政治現實,在這種現實中,無論是合作夥伴還是競爭對手都在推動中國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並擺脫其作為中立發展中國家的舒適地位——這一地位在過去幾十年里使其成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在過去的一年里,許多中國經濟學家和國際關係專家已經習慣了中國成為世界地緣政治領袖之一的想法,他們的話更加自信。
全球化智庫創始人兼理事長王輝耀告訴衛星通訊社:“我覺得美國現在都在收縮,那麼中國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中美現在要處理好在改變的過程中如何來對全球的公共產品做出具體的貢獻,保證世界的安全與和平。”
專家舉例指出,如果衝突得到解決,中國可能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中國外交部否認討論過此次行動。
與去年一樣,對外經貿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3月25日提交了《亞洲經濟和區域一體化進展年度報告》的部分內容。傳統上,論壇的議程是從報告的介紹開始的。報告既指出了對該地區有利的方面,如經濟持續增長、區域貿易合作深化,也指出了與外商投資和對外貿易領域不確定性相關的風險。
林桂軍在談到與美國的貿易戰時略帶逞強地說:“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因此能支撐很多壓力。此外,中國是個製造業強國。如果中美兩國在製造業發生衝撞的話,應該是中國損失小、美國大。因為他的規模小,我們是他的兩倍,那他實際上是‘以小擊大’。我們會有損失,我們也怕損失,我們在乎損失,但是他的損失可能比我們大。”
在談到關於對關稅和制裁的回應問題時,他笑著反問:“中國要進行反擊這個話,誰都會說。這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真的,但是我不說……好多人打架的時候也說:‘你再來打我一下,我就讓你永遠怎麼怎麼’。他可能不是為了讓你抬不起頭來,而是讓你不要再打我了。所以貿易戰也會使用這個話。”
在3月27日舉行的關於美國政策對
亞太地區合作的影響的專題討論會上,對美國的批評不絕於耳,對特朗普政府希望實現甚麼目標以及中國和東盟應採取甚麼行動方針的看法也不盡一致。美國前商務部長卡洛斯·古鐵雷斯推測,特朗普希望與中國做一筆大買賣。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稱特朗普的經濟政策無能,預測本屆政府將垮台,並建議中國和東盟國家無需關注美國的言行,要滿懷信心地追求自己的發展目標,開拓其他市場。中國前駐美大使崔天凱反駁說:
“是我們要求美國忽視我們的。”新加坡前外交官基肖爾·馬赫布巴尼回應薩克斯的問題時表示:“我們東盟很難忽視美國,它的影響力太大了。”英國專家帕特里克·富利斯在討論中潑了一盆冷水,他預測特朗普的行動不僅會給歐洲和亞洲帶來經濟衝擊,還會引發安全危機,而華盛頓取消對盟友安全的承諾也會導致軍備競賽。富利斯認為:“亞洲各國還應考慮如何避免彼此間的貿易戰。因為如果中國將其出口從歐洲和北美轉向東盟,這些國家的市場就會被巨大的商品流通所淹沒,從而引發類似於美國之前所面臨的貿易衝擊的問題。”
在博鰲論壇上,技術和人工智能(AI)話題為中國帶來了樂觀情緒和民族自豪感。數十名中國記者堅持不懈地請外國專家和記者談談深度求索(Deepseek)的優勢。會議期間的多場討論專門圍繞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合作與監管等議題展開。論壇上的技術樂觀主義與諸多憂慮並存:一方面擔憂神經網絡及相關技術以令人眩暈的速度發展,已超出人類分析技術突破及創新應用後果的能力,另一方面憂慮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威脅等。還存在更為微妙的隱憂,涉及數據安全、知識產權等問題。
勵訊集團公共事務總裁、愛思唯爾董事長池永碩向衛星通訊社表示:“我認為,我們需要擔心那些控制了太多與技術相關的事情的人。因為有時很難將情況逆轉。然而,我們很難事先知道創新會帶來多大的後果,是否會導致不好的結果。邪惡是指人們受到傷害而我們卻置之不理。如果人們受到傷害,但我們知道如何解決,那就不是邪惡。”
俄羅斯副總理阿列克謝·奧韋爾丘克是會議最後一天的主賓,他在關於確保和平發展和捍衛共同經濟安全的小組討論會上發言。歐盟專家在討論中強調,歐洲官僚機構的決策過程與實際情況分析脫節,並指出反俄制裁給歐洲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這位俄羅斯政治家在回答與會者的問題時指出,俄羅斯當局目前最頭疼的問題不是制裁,而是制裁被解除的可能前景。他解釋稱,太多的俄羅斯公司已經投資於擴大國內生產,而外國企業可能的回歸可能會阻礙這些計劃的實施,並在多個領域損害俄羅斯企業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