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佈人臉識別技術新規,堅持安全與創新並重

© AP Photo / Dermalog Identification Systems GmbH中國發佈人臉識別技術新規,堅持安全與創新並重
中國發佈人臉識別技術新規,堅持安全與創新並重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5.03.2025
關注
評論
3月21日,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公安部聯合發佈《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中國半導體資深KOL電子創新網CEO張國斌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該新規將能夠有效避免個人數據洩露的情況,同時,促使相關企業更加註重技術研發和創新,提升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公安部聯合公佈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針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提出了系統化的規範指引,旨在應對人臉識別技術濫用,保護個人信息權益。
《辦法》明確了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規範。比如,在技術應用安全規範方面明確了不能把人臉識別作為唯一方式;規定應用人臉識別技術驗證個人身份、辨識特定個人的,鼓勵優先使用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等渠道實施;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辦理業務、提升服務質量等為由,誤導、欺詐、脅迫個人接受人臉識別技術驗證個人身份;明確在公共場所安裝人臉識別設備,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依法合理確定人臉信息採集區域,並設置顯著提示標識,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賓館客房、公共浴室、公共更衣室、公共衛生間等公共場所中的私密空間內部安裝人臉識別設備;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系統應當採取數據加密、安全審計、訪問控制、授權管理、入侵檢測和防禦等措施保護人臉信息安全。
專家認為,新規明確了應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的基本要求和處理規則以及該技術應用的安全規範,能夠有效避免個人數據洩露的情況。

張國斌解釋稱:“《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場景和使用方式,從源頭上限制了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減少了因過度使用導致的數據洩露風險,並強化了信息保護措施。這些技術手段能夠有效防止人臉信息在存儲、傳輸和使用過程中的洩露,此外還明確責任主體,明確了非強制原則,個人有權拒絕人臉識別驗證,且應提供其他合理、便捷的驗證方式,所以新規將能夠有效避免個人數據洩露的情況。”

英國警方私下使用護照數據進行人臉識別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6.01.2024
英國警方私下使用護照數據進行人臉識別
據悉,針對“刷臉”住宿、“刷臉”進小區等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場景泛化、強制使用等問題,《辦法》明確了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非強制原則,規定實現相同目的或者達到同等業務要求,存在其他非人臉識別技術方式的,不得將人臉識別技術作為唯一驗證方式。個人不同意通過人臉信息進行身份驗證的,應當提供其他合理、便捷的方式。

張國斌對此表示:“短期看,對於一些過度依賴人臉識別技術或將其作為唯一驗證方式的企業和機構,如部分小區物業管理、酒店住宿登記等,需要在規定時間內調整業務流程,增加其他驗證方式,可能會面臨一定的技術改造和成本投入壓力。長期看,新規促使人臉識別技術企業更加註重技術研發和創新,提升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開發更先進的加密技術、更精准的識別算法等,以滿足法規要求和市場需求,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

此外,專家指出,在非強制原則下,企業可能會探索更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將人臉識別技術與其他技術相結合,提供更加豐富和安全的解決方案。

張國斌說:“例如在金融領域,結合多種身份驗證方式提升交易安全性和用戶體驗。所以新規的實施將促使人臉識別行業加強自律,相關行業協會和組織可能會制定更加嚴格的行業標準和規範,引導企業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將提升整個行業的整體形象和信譽。”

與此同時,《辦法》還從信息數量、備案時間、備案部門、備案材料、備案變更和註銷五個方面對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備案提出了具體要求。
早在2021年,中國針對面部識別技術的使用就發佈了保護生物特徵數據的國家標準草案。這份草案指出,公司必須獲得受試者明確的同意才能獲取和使用生物識別數據。這是中國第一個規範面部識別技術使用的綜合性文件。
此次《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的出台具有相當重要的實踐意義,有利於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活動的規範應用,同時,也堅持發展與安全並重,妥善處理促進創新和依法治理之間的關係,在保護個人信息權益的同時鼓勵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和創新。
人臉識別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9.08.2023
中國加強對人臉識別技術的監管力度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