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41018/1062119846.html
中國醫藥巨頭在非洲設立生產基地:“健康絲綢之路”倡議下中非醫療合作深入發展
中國醫藥巨頭在非洲設立生產基地:“健康絲綢之路”倡議下中非醫療合作深入發展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中國制藥巨頭上海復星醫藥預計將於今年年底完成位於非洲科特迪瓦最大城市阿比讓附近的抗瘧藥和抗生素生產基地一期工程。中國專家告訴衛星通訊社,中國在非洲的制藥投資不僅有效提升了當地的醫療水平,還通過提供就業機會為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在“健康絲綢之路”的框架下,中非合作將不斷深化,為非洲帶來更多發展。 2024年10月18日,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4-10-18T16:03+0800
2024-10-18T16:03+0800
2024-10-21T20:55+0800
評論
中國
非洲
醫療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8/0a/12/1062120010_0:0:1080:608_1920x0_80_0_0_8713612553c71469cf61d6e02ccb8cfd.jpg
該生產基地去年獲得國際金融公司 5000 萬歐元(5470萬美元)的融資,預計三個階段全部完工後每年可生產50億片藥片。據復星醫藥介紹,該項目將為阿比讓以東的大巴薩姆地區帶來近1000個就業機會。科特迪瓦工廠的建設得益於非洲巨大的需求。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撒哈拉以南非洲佔全球瘧疾病例和死亡人數的95%以上。這家中國公司是青蒿素藥物的主要生產商,該藥物由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於1972 年發現,她於2015年因在青蒿素有效治療瘧疾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復星醫藥是越來越多在非洲設立離岸製造廠的中國企業之一,這些企業正在“健康絲綢之路”框架下積極開拓非洲的醫藥和醫療產品市場。“健康絲綢之路”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推動衛生領域投資的具體體現。《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中指出,雙方支持通過中非民營企業共同投資,促進非洲藥品生產和醫療設備產業發展,包括活性藥物原料,協助非洲減少進口藥品和醫療設備,維護醫藥主權。中國將繼續鼓勵和支持中方民營企業投資非洲制藥產業。關於中國企業在非洲醫療領域的投資及其影響,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經濟研究所所長劉青海告訴衛星通訊社,中非醫療投資合作有助於緩解非洲長期以來的醫療資源匱乏問題。然而,專家也強調,中非醫療合作在實施過程中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劉青海指出,這些挑戰包括政治動蕩、制藥所需原材料和輔料的短缺、基礎設施薄弱、相關人才匱乏以及醫療體系差異較大等問題。在醫療援助方面,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方法存在顯著差異。劉青海指出,中國的援助理念注重“授人以漁”,通過幫助非洲國家提高自身發展能力,促進可持續發展。而西方的援助則更容易導致受援國產生“援助依賴”,在促進發展的效果上相對有限。在公共衛生援助領域,中西方對非醫療援助的模式則各有特點。劉青海表示,“在援助形式上,中國多參與雙邊援助,而非多邊;在援助對象上,中國主要援助當地政府,很少援助非政府組織;在援助內容上,中國以硬件建設為主;在援助條件上,中國不對受援國提出政治治理方面的要求,而西方往往附加政治條件。在援助重點領域方面,中國在瘧疾治理方面素有優勢,而防治艾滋病一直是美國的專長。”中國對非洲的醫療援助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已累積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在2003年“非典”疫情後,中國在衛生應急機制方面加大了合作力度。2014年,西非部分國家爆發埃博拉疫情時,中國向相關非洲國家提供了總額7.5億元人民幣的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並派出了超過1000名醫護人員。這些援助措施不僅幫助非洲應對公共衛生危機,也為中非關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醫療衛生問題不僅關乎人民的健康,也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劉青海指出,目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除肯尼亞、尼日利亞、加納和南非等少數國家外,當地生產商在價值鏈中的作用很有限,大多規模較小,業務不符合國際標準。而中國制藥巨頭的進入為這一現狀帶來了重要改變。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40906/1061422344.html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40404/1058187420.html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40905/1061377973.html
非洲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4
News
cn_CN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8/0a/12/1062120010_120:0:1080:720_1920x0_80_0_0_5911b9f2f0cff438d17e77e422a55284.jpg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評論, 中國, 非洲, 醫療
中國醫藥巨頭在非洲設立生產基地:“健康絲綢之路”倡議下中非醫療合作深入發展
2024年10月18日, 16:03 (更新: 2024年10月21日, 20:55) 評論
中國制藥巨頭上海復星醫藥預計將於今年年底完成位於非洲科特迪瓦最大城市阿比讓附近的抗瘧藥和抗生素生產基地一期工程。中國專家告訴衛星通訊社,中國在非洲的制藥投資不僅有效提升了當地的醫療水平,還通過提供就業機會為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在“健康絲綢之路”的框架下,中非合作將不斷深化,為非洲帶來更多發展。
該生產基地去年獲得國際金融公司 5000 萬歐元(5470萬美元)的融資,預計三個階段全部完工後每年可生產50億片藥片。據復星醫藥介紹,該項目將為阿比讓以東的大巴薩姆地區帶來近1000個就業機會。
科特迪瓦工廠的建設得益於非洲巨大的需求。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撒哈拉以南非洲佔全球瘧疾病例和死亡人數的95%以上。這家中國公司是青蒿素藥物的主要生產商,該藥物由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於1972 年發現,她於2015年因在青蒿素有效治療瘧疾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復星醫藥是越來越多在非洲設立離岸製造廠的中國企業之一,這些企業正在“健康絲綢之路”框架下積極開拓非洲的醫藥和醫療產品市場。“健康絲綢之路”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推動衛生領域投資的具體體現。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中指出,雙方支持通過中非民營企業共同投資,促進非洲藥品生產和醫療設備產業發展,包括活性藥物原料,協助非洲減少進口藥品和醫療設備,維護醫藥主權。中國將繼續鼓勵和支持中方民營企業投資非洲制藥產業。
關於中國企業在非洲醫療領域的投資及其影響,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經濟研究所所長劉青海告訴衛星通訊社,中非醫療投資合作有助於緩解非洲長期以來的醫療資源匱乏問題。
她舉例說:“例如,過去,西非國家馬里的醫藥製造業幾乎空白,藥品幾乎全靠進口,價格昂貴,其中一些基礎性藥品更是因運輸不便、利潤較低,藥企不願意進口,經常缺貨。然而,自西非地區技術標準最高的現代化大型制藥工廠、來自中國的馬里人福非洲藥業2015年1月建成投產後,每年可生產3000萬瓶糖漿和4000萬瓶大輸液,不僅結束了馬里藥品只能依賴進口的歷史,還使得同類藥品價格下降了30%以上。又如,人福埃塞藥業落成後,很快開發出符合當地國情的藥品,如消炎藥、腸胃藥、精神類藥物等,實現了埃塞80%相關藥品的進口替代。”
然而,專家也強調,中非醫療合作在實施過程中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劉青海指出,這些挑戰包括政治動蕩、制藥所需原材料和輔料的短缺、基礎設施薄弱、相關人才匱乏以及醫療體系差異較大等問題。
在醫療援助方面,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方法存在顯著差異。劉青海指出,中國的援助理念注重“授人以漁”,通過幫助非洲國家提高自身發展能力,促進可持續發展。而西方的援助則更容易導致受援國產生“援助依賴”,在促進發展的效果上相對有限。
在公共衛生援助領域,中西方對非醫療援助的模式則各有特點。劉青海表示,“在援助形式上,中國多參與雙邊援助,而非多邊;在援助對象上,中國主要援助當地政府,很少援助非政府組織;在援助內容上,中國以硬件建設為主;在援助條件上,中國不對受援國提出政治治理方面的要求,而西方往往附加政治條件。在援助重點領域方面,中國在瘧疾治理方面素有優勢,而防治艾滋病一直是美國的專長。”
中國對非洲的醫療援助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已累積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在2003年“非典”疫情後,中國在衛生應急機制方面加大了合作力度。
2014年,西非部分國家爆發埃博拉疫情時,中國向相關非洲國家提供了總額7.5億元人民幣的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並派出了超過1000名醫護人員。這些援助措施不僅幫助非洲應對公共衛生危機,也為中非關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醫療衛生問題不僅關乎人民的健康,也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劉青海指出,目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除肯尼亞、尼日利亞、加納和南非等少數國家外,當地生產商在價值鏈中的作用很有限,大多規模較小,業務不符合國際標準。而中國制藥巨頭的進入為這一現狀帶來了重要改變。
她說:“中國制藥巨頭在非洲設立離岸製造基地,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促進非洲本地的制藥行業和經濟發展:一是增加當地藥品的供應,降低當地藥品的價格,提高藥品在非洲的可及性,改變當地老百姓缺醫少藥的情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還可以替代原先十分昂貴的進口藥品,幫助非洲國家節約十分稀缺的外匯;二是能夠發展當地醫藥製造業,直接或間接增加當地就業,培養當地醫藥人才,促進當地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例如,人福非洲藥業在馬里建成後,加大了對當地人才的培養,實現了紙箱、標籤、糖漿瓶等外包裝材料的本土化採購,還吸引了包裝材料生產企業來馬里投資。隨著藥廠規模的擴大,一些配套企業不斷提升工藝技術,產品逐漸達到標準,帶動了馬里醫藥產業化進程。因為藥品需要配送馬里及周邊國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馬里物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