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41015/1062060569.html
“請收留我,但不要給我食物”:黎巴嫩難民把修道院當作避難所
“請收留我,但不要給我食物”:黎巴嫩難民把修道院當作避難所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以色列的轟炸迫使100多萬黎巴嫩人逃往全國各地和國外。南部定居點的居民連日來前往該國北部,希望找到避難所,結果在基督教修道院Seidat al-Najat找到了避難所。 2024年10月15日,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4-10-15T16:59+0800
2024-10-15T16:59+0800
2024-10-15T16:59+0800
黎巴嫩
難民
以色列
衝突
襲擊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8/09/1c/1061818011_0:160:3072:1888_1920x0_80_0_0_dbfa6c065216507fedeeca0bb1d3e365.jpg
衛星通訊社記者採訪了修道院院長加布里埃爾·海魯拉神父和多位難民,幾天前在轟炸中的被迫逃亡至今還令他們驚魂未定。修道院的義務內戰結束後,黎巴嫩的領土被非正式地按照教派劃分。在該國南部,絕大多數人口是什葉派穆斯林,而在黎巴嫩北部山區和其他少數地區則是基督徒。其他地區則是遜尼派和德魯茲派。在黎巴嫩450萬人口中,共有18個教派。“請收留我,但不要給我食物”來自南部的法蒂瑪·法瓦茲回憶道:“這非常非常可怕。就好像加沙發生的事情活了過來。孩子們是如何在那裡死去的,這一切可能會再次發生。 周邊所有的東西都在爆炸,到處亂飛,除了祈禱,你甚麼也做不了!我才46歲,好像突然變成了90歲。我,我的丈夫,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他還是個孩子,他有甚麼錯?當我們出門時,時間彷彿被拉長了。15分鐘就像是幾個小時。這不是戰爭,這是種族滅絕。”當這位婦女回憶起她是如何夜間坐在人行道上,在前往修道院的路上在車里為她的兒子騰出地方睡覺時,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法瓦茲繼續說道:只有書沒有物品另一位來自黎巴嫩南部的女孩薩利瑪·哈耶克講述了她和其家人第二次在自己的家園成為難民時是如何在汽車里度過兩個夜晚的。2006年,面對以色列的再次入侵,她也逃離了家園,在貝魯特附近山區的布魯梅納基督教社區找到了避難所。這名拒絕自我介紹的女孩逃離了貝魯特南郊,沒想到卻發現自己身處北方,遠離家鄉。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41015/1062046870.html
黎巴嫩
以色列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4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News
cn_CN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8/09/1c/1061818011_171:0:2902:2048_1920x0_80_0_0_d7812c4c737447cd2554af62ae853774.jpg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黎巴嫩, 難民, 以色列, 衝突, 襲擊
“請收留我,但不要給我食物”:黎巴嫩難民把修道院當作避難所
以色列的轟炸迫使100多萬黎巴嫩人逃往全國各地和國外。南部定居點的居民連日來前往該國北部,希望找到避難所,結果在基督教修道院Seidat al-Najat找到了避難所。
衛星通訊社記者採訪了修道院院長加布里埃爾·海魯拉神父和多位難民,幾天前在轟炸中的被迫逃亡至今還令他們驚魂未定。
內戰結束後,
黎巴嫩的領土被非正式地按照教派劃分。在該國南部,絕大多數人口是什葉派穆斯林,而在黎巴嫩北部山區和其他少數地區則是基督徒。其他地區則是遜尼派和德魯茲派。在黎巴嫩450萬人口中,共有18個教派。
加布里埃爾神父指出:“我們事先沒有做任何計劃,只是決定在人們需要幫助時敞開自己的大門。現在有350個家庭住在這裡,他們幾乎都來自黎巴嫩南部。這裡也有非洲人,他們是隨著第二波難民潮來到這裡的。他們在黎巴嫩家庭中做僕人,他們能去哪裡呢?修道院也收留了他們。現在修道院已經住滿了人。”
來自南部的法蒂瑪·法瓦茲回憶道:“這非常非常可怕。就好像加沙發生的事情活了過來。孩子們是如何在那裡死去的,這一切可能會再次發生。 周邊所有的東西都在爆炸,到處亂飛,除了祈禱,你甚麼也做不了!我才46歲,好像突然變成了90歲。我,我的丈夫,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他還是個孩子,他有甚麼錯?當我們出門時,時間彷彿被拉長了。15分鐘就像是幾個小時。這不是戰爭,這是種族滅絕。”
當這位婦女回憶起她是如何夜間坐在人行道上,在前往修道院的路上在車里為她的兒子騰出地方睡覺時,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法瓦茲繼續說道:
“你們知道‘請收留我,但不要給我食物’這句俗語嗎?在修道院裡,我們感受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他們給了我們住所和食物!他們給了我們安全入睡的機會。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幾乎六天甚麼都沒吃,飢腸轆轆的睡覺。沒有任何食物。我們忍受著這一切,希望能夠回家。”
另一位來自黎巴嫩南部的女孩薩利瑪·哈耶克講述了她和其家人第二次在自己的家園成為難民時是如何在汽車里度過兩個夜晚的。2006年,面對以色列的再次
入侵,她也逃離了家園,在貝魯特附近山區的布魯梅納基督教社區找到了避難所。
哈耶克表示:“炮擊越來越厲害,似乎就要擊中我們的房子,我們在車里度過了兩個夜晚。我們第二次成為難民,我們幸存下來,來到了Seyidat al-Najat。非常感謝他們的接納。感謝這些基督徒,我們將永生難忘。”
這名拒絕自我介紹的女孩
逃離了貝魯特南郊,沒想到卻發現自己身處北方,遠離家鄉。
她用不連貫的聲音說道:“離家在外很不容易,很痛苦,你會覺得走投無路。甚麼都沒有。這就是我們從家裡帶來的食物。孩子通過網絡學習。我們甚至沒帶大包小包的行李,能想象嗎。只有書。我不得不逃離家園。我很抱歉,但我很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