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40427/1058676817.html
俄羅斯代表隊在第58屆中學生門捷列夫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上獲得十枚獎牌
俄羅斯代表隊在第58屆中學生門捷列夫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上獲得十枚獎牌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全俄青年化學家代表隊在中國深圳舉行的第58屆中學生門捷列夫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上獲得5枚金牌和5枚銀牌。 2024年4月27日,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4-04-27T00:30+0800
2024-04-27T00:30+0800
2024-04-27T03:56+0800
俄羅斯
中國
俄中關係
國際
教育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8/04/1b/1058676549_0:67:1280:787_1920x0_80_0_0_33087fccf721ac420b21fbda02b86266.jpg
中學生門捷列夫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是俄羅斯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化學系與梅爾尼琴科基金在人才培養上創建的國際性旗艦項目,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全蘇中學生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並延續其傳統。往年,中學生門捷列夫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在獨聯體國家的各個城市舉行,但本屆是首次在獨聯體之外的國家舉行,這對該賽事活動的國際地位非常重要,特別是在金磚國家間一體化進程的背景下。今年參加比賽的人員和國家數量創歷史新高,共有來自26個國家的200多位中學生和教練參與。今年的聯合主辦方是中俄聯合創辦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Shenzhen MSU-BIT University,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的聯合項目)。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是10年前經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達成重要共識後創辦的,其創辦的主要宗旨是在俄羅斯最好的教育項目基礎上在中國培養中俄經濟合作所需的專家人才,並開展文化交流,促進相互理解。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40121/1056537843.html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4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News
cn_CN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8/04/1b/1058676549_72:0:1209:853_1920x0_80_0_0_24bef93a3cd03ffd4fa855a9dda048d1.jpg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俄羅斯, 中國, 俄中關係, 國際, 教育
俄羅斯代表隊在第58屆中學生門捷列夫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上獲得十枚獎牌
2024年4月27日, 00:30 (更新: 2024年4月27日, 03:56) 全俄青年化學家代表隊在中國深圳舉行的第58屆中學生門捷列夫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上獲得5枚金牌和5枚銀牌。
莫斯科國立大學新聞處援引莫斯科國立大學校長維克多·薩多夫尼奇的話表示:“俄羅斯青年化學家代表隊再次證明他們有權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代表隊,在激烈的比賽中他們贏得了5枚金牌和5枚銀牌。在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誕辰190年之際展示了本國科研院校的能力、幾代科學家的傳承,以及在培養幹部問題上保留的最佳傳統。我相信,奧林匹克競賽的獲勝者們將繼續自己向科學成就的高峰邁進。”
中學生門捷列夫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是俄羅斯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化學系與梅爾尼琴科基金在人才培養上創建的國際性旗艦項目,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全蘇中學生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並延續其傳統。
往年,中學生門捷列夫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在獨聯體國家的各個城市舉行,但本屆是首次在獨聯體之外的國家舉行,這對該賽事活動的國際地位非常重要,特別是在金磚國家間一體化進程的背景下。
今年參加比賽的人員和國家數量創歷史新高,共有來自26個國家的200多位中學生和教練參與。
今年的聯合主辦方是中俄聯合創辦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Shenzhen MSU-BIT University,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的聯合項目)。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是10年前經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達成重要共識後創辦的,其創辦的主要宗旨是在俄羅斯最好的教育項目基礎上在中國培養中俄經濟合作所需的專家人才,並開展文化交流,促進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