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的“詞窮”困境:表達能力下降因何產生?

© Depositphotos.com / Nutnaree49中國年輕人的“詞窮”困境:表達能力下降因何產生?
中國年輕人的“詞窮”困境:表達能力下降因何產生?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3.03.2024
關注
獨家
近期,中國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受訪青年感覺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下降,其中有47.1%的人感覺詞彙量匱乏、表達單一。幾位中國年輕人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網絡媒介的發展,他們更傾向於使用網絡語言和表情包進行交流,閱讀和思考的時間大大降低,這種趨勢導致了詞彙量的減少和表達能力的下降。對於這一現象,中國專家認為,個人和國家都應該重視這一問題,提倡深入閱讀和表達習慣的養成,以促進思維和認知的發展。
表達能力下降:年輕人的共同感受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近日發佈的一項有1333名青年參與的調查顯示,53.3%的受訪青年感覺近幾年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下降了。47.1%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詞彙量匱乏、表達單一,43.2%的受訪青年表示用筆寫字變少,41.5%的受訪青年遇到過詞不達意,難以準確表達想法的情況。
此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後佔14.1%,95後佔21.0%,90後佔40.7%,85後佔14.9%,80後佔9.3%。學歷為初中及以下的佔1.3%,高中/中職的佔8.8%,大專/高職的佔25.7%,本科佔61.7%,碩博研究生佔2.5%。
美國13歲左右青少年的數學學習和閱讀能力達30年最低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2.06.2023
美媒:美國青少年數學和閱讀能力達30年最低
幾位中國年輕人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一致表示,他們都感受到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存在下降的情況。上海的青年律師何瀟運營著自己的自媒體賬號,由於經常需要進行寫作,因此她對於寫作能力的提高曾有過非常深入的分析。最近,她留意到,不僅僅是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值得關注,口頭表達能力的下降也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
她說:“在過年期間,我觀察到我身邊的一些弟弟妹妹和親戚的表達能力相對有所欠缺。在過年的環境里,我們經常需要進行語言表達,所以這種情況顯得格外明顯。特別是在和他們的對話中,我能感覺到他們有時半天也說不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說他們的想法無法用恰當的詞語、句子表達出來。”
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年輕人魏妍對於在表達時常常感覺“詞窮”體會很深。她說:“如果現在要我寫一篇較長的文章或者表達比較深刻的看法,我的能力明顯不如以前。原因可能是因為之前上學的時候積累了很多語言表達的經驗,一直在背東西、看東西,有很多需要表達的場合,所以表達能力相對較強。工作之後脫離了之前的那種環境,現在看的少、說的少,積累和思考的也相對少,逐漸變得不太會表達,也就出現詞窮的情況了。”
在中國的社交平台豆瓣上有一個名為“文字失語症互助聯盟”的小組,目前已經擁有38萬名成員。許多人在這個小組中關於如何進行表達求助他人,比如,“如何形容某種感受”或“如何描述某種景色”。
莫斯科地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8.04.2023
民調:近60%的俄羅斯人在過去3個月內閱讀過書籍
輸入與輸出的不足給表達帶來挑戰
對於“詞窮”現象產生的原因,調查顯示,閱讀量少、表達能力弱化排在首位,獲選率為54.0%,之後是過度依賴網絡語言和表情包,缺乏創造力(53.0%),碎片化瀏覽信息,難以形成系統思維(52.1%),獲選率均超過了半數。其他原因還包括線下面對面溝通交流變少(47.6%),“短平快”的表達方式盛行(34.4%),快節奏生活讓人難以沈下心思考(33.1%),與人交流的慾望下降,不想表達(17.6%)。
對於上述原因,受訪者們普遍表示認同。魏妍特別強調碎片化信息給表達能力帶來的挑戰。她指出,淺顯、簡化的內容難以在記憶里留下深刻印象,也使人們對深入思考和閱讀失去興趣。
魏妍說:“現在看到短篇美文或者很棒的短視頻,會感覺內容很不錯、很中肯,但看了很多後,它們之間很難形成邏輯聯繫,也就難以融入自己的語言體系。如果將一個觀點放在一個完整的邏輯系統里,比如說課文或者小說中,那麼它更容易讓人們記住,但碎片化信息則缺乏支撐點。”
何瀟則總結出兩大原因,分別是輸入和輸出的問題。一方面是輸入的量和深度不夠;另一方面是輸出的練習太少。
她解釋道:“第一,如果輸入端內容較少,可調用的詞彙和句子減少,那麼在表達中就會感到匱乏。此外,當下流行的短視頻、碎片化信息使得人們輸入內容更加簡化,這必然導致輸入的深度不夠。第二,練習輸出太少。一方面可能是輸出的場景不夠豐富,這是客觀原因。比如,工作中如果所做的事情是重復性的,那麼每天說的內容也就差不多,這會導致說的內容比較少,練習的機會也就減少了。另一方面是主觀原因,可能是自己對於輸出和表達的慾望不強,平時也不太愛講話,這也必然導致練習的次數減少,表達能力也就相應減弱。”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與輿情研究所所長、著名文化產業學者郭萬超告訴衛星通訊社,“任何功能都存在‘用進廢退’的情況,語言也不例外。如果不經常使用,語言能力就會下降。現在人們更多地依賴簡化的網絡語言,甚至在寫文章時都不再用筆寫字,閱讀碎片化現象嚴重,缺乏深度和系統性閱讀會導致語言運用能力和理解能力出現下降。”
“閱讀中國”的節目在俄羅斯開播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2.03.2023
“閱讀中國”的節目在俄羅斯開播
網絡語言和表情包興起帶來的表達困境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爆發性增長,網絡語言迅速流行並廣泛傳播。這種語言形式以其簡潔、生動的特點在社交媒體、聊天應用等平台上迅速佔領了主導地位。而年輕人更傾向於使用這些語言和大量的表情包進行交流,例如,“yyds(永遠的神)”“絕絕子”“破防了”等等。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網絡語言和表情包的廣泛使用加劇了表達能力的弱化。
在北京工作的年輕人張曉雨幾年前就感受到自己表達能力下降的情況。她在學生時代經常閱讀書籍,習慣寫博客和日記。然而,在過去的十年間,她的閱讀習慣逐漸消失,空閒時間被各類社交平台、聊天軟件和視頻應用程序填滿,生活語言中也充斥著各類網絡流行語。
張曉雨表示:“近年來,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詞彙量和句子結構變得越來越匱乏。一般都是微博、抖音、小紅書上流行甚麼我就習慣說甚麼,或者乾脆用表情包來代替文字。比如,當我想要表達‘無法理解’的時候,我就會發一個‘地鐵老人看手機’的表情包,或者發‘???’,而不是想著用文字來表達。因為表情包更生動、快速,而且大家都這麼說,也能跟朋友們產生共鳴。可是,有時候,當我需要進行正式發言時,我就想不出來如何用相對正式的詞語表達自己。”
何瀟認為,表情包和網絡語言的出現能夠讓人們更輕鬆且較為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使用這些新潮的語言不僅能展現自己跟得上流行,還能夠在多種場景中快速輕鬆地使用,這看似是一種“多贏”的狀態,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她說:“網絡語言通常是將某些意思通過與當下新興的表達進行結合實現花樣翻新,其深層次的內涵通常並沒有改變,只是外在形式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舊酒裝新壺’。網絡語言和表情包通常在私下的閒聊中使用,當別人提及網絡語言中的某些梗時,你需要瞭解它的意思以便更好地跟別人進行溝通。但因為網絡語言具有壽命和週期,一個梗在一段時間內可能很火爆,但它終究不是持久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可能會被新的梗所取代。”
文學成為連接俄中青年一代友誼的橋梁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9.02.2024
文學成為連接俄中青年一代友誼的橋梁
增強表達能力:重拾深度閱讀與練習
調查顯示,應對“詞窮”,58.4%的受訪青年認為要加強閱讀,提高個人的文化水平,57.5%的受訪青年建議注重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訓練,55.7%的受訪青年認為要打破碎片化、快餐化獲取信息的習慣。多參與線下面對面交流,鍛鍊表達技巧(46.9%),注重國民表達教育,提升表達能力(39.5%),辯證看待和使用網絡流行語(20.3%)。
儘管數字化時代帶來了新的溝通方式,但受訪者都表示,需要重視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這對於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至關重要。在談及如何有效解決“詞窮”問題時,他們認為,多讀、多看、多說、多寫是最好的辦法,但這一過程並不容易。
何瀟說,“要找解決辦法,還是要回到輸入端和輸出端這兩個環節。從輸入端,需要不停地給大腦‘充電’——輸入知識、觀點、經驗等。而輸入端的提升相對較難,因為人天生就有惰性,克服惰性需要主動努力,更需要堅持不懈的毅力。從輸出端來看,沒有別的好辦法,需要不停地進行高質量的表達訓練,並復盤總結表達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改進,在下一次的表達過程中進行優化。”
專家指出,必須意識到當代人表達能力下降這一問題的存在,並採取措施主動干預。不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個人層面,都要重視這一情況。
郭萬超說:“漢語是人類歷史上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語言之一,因此我們應該從國家、民族和文化的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個人也應主動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國家應該盡量倡導民眾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習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學者應該就此問題進行討論,最終出台有效的政策。”
郭萬超還強調,儘管當前確實存在年輕人乃至整個社會表達能力下降的情況,但這種狀態不會長期存在。過度數字化所帶來的快樂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持續的。從長遠來看,人們會重新回歸到深度和系統學習、閱讀所帶來的深刻體驗中,追求更深層次和更有意義的事物。
漢語盤點與年終總結:中國人怎樣看待2023年?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8.12.2023
漢語盤點與年終總結:中國人怎樣看待2023年?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