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30723/1051986165.html
中國國產核磁共振儀器研製成功並開始量產
中國國產核磁共振儀器研製成功並開始量產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據中國媒體報道,中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器研製成功並開始量產,其圖像質量不遜於國際先進水平。 2023年7月23日,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3-07-23T14:56+0800
2023-07-23T14:56+0800
2023-07-23T14:56+0800
中國
醫療
量產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102773/32/1027733275_0:29:2000:1154_1920x0_80_0_0_20508895e98925e572dc8dbdafd2218e.jpg
報道稱,核磁共振儀器被譽為“尖端醫療設備皇冠上的明珠”,對於心腦血管、神經和腫瘤等多種重大疾病影像診斷有重大意義。但這項技術長期被國外封鎖,受制於高昂成本,中國百萬人口的核磁共振設備人均保有量不足美日的五分之一。而在不久前,中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器研製成功並開始量產。據介紹,中國最新一代的國產核磁共振儀器已完全達到醫院提出的圖像質量要求,可迅速獲得人體全身影像,不僅分辨率更高,還大大加快了成像速度。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技師張輝表示,其圖像質量一點都不遜色於國際先進的核磁共振儀器生產廠家,價格也比以前大大降低,因此醫院的醫療檢查費用相對以前也在逐步降低,群眾看病費用就會更少。據此前報道,4月27日,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侯岩在中國醫學裝備大會開幕式上表示,中國醫學裝備市場近10年規模保持快速增長,2022年達到1.15萬億元,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中國國家藥監局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月,中國現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已經達到32000多家。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營業收入大約為1億3000萬元,年增速大約在12%左右,市場份額接近全球市場的1/3。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30708/1051656045.html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3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News
cn_CN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102773/32/1027733275_112:0:1889:1333_1920x0_80_0_0_fd9ed89afbbfbe1bf225f6b886e0e687.jpg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中國, 醫療, 量產
中國國產核磁共振儀器研製成功並開始量產
據中國媒體報道,中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器研製成功並開始量產,其圖像質量不遜於國際先進水平。
報道稱,核磁共振儀器被譽為“尖端醫療設備皇冠上的明珠”,對於心腦血管、神經和腫瘤等多種重大疾病影像診斷有重大意義。但這項技術長期被國外封鎖,受制於高昂成本,中國百萬人口的核磁共振設備人均保有量不足美日的五分之一。而在不久前,中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器研製成功並開始量產。
據介紹,中國最新一代的國產核磁共振儀器已完全達到醫院提出的圖像質量要求,可迅速獲得人體全身影像,不僅分辨率更高,還大大加快了成像速度。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技師張輝表示,其圖像質量一點都不遜色於國際先進的核磁共振儀器生產廠家,價格也比以前大大降低,因此醫院的醫療檢查費用相對以前也在逐步降低,群眾看病費用就會更少。
據此前報道,4月27日,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侯岩在中國醫學裝備大會開幕式上表示,中國醫學裝備市場近10年規模保持快速增長,2022年達到1.15萬億元,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中國國家藥監局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月,中國現有
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已經達到32000多家。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營業收入大約為1億3000萬元,年增速大約在12%左右,市場份額接近全球市場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