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在中國成功斡旋沙特和伊朗關係背景下已過時

© 照片 : 中國外交部秦剛在北京會見沙特和伊朗外長
秦剛在北京會見沙特和伊朗外長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8.04.2023
關注
沙特和伊朗外長近日在北京舉行會晤,這是兩國外長7年多來的首次正式會晤,雙方宣佈恢復外交關係並簽署聯合聲明。中東學會副會長李偉建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中東地區國家經過美國多年的攪局後已經意識到實現國家獨立自主發展的重要性,中國秉持的通過外交對話解決爭端的理念契合中東國家的需求,因此促成沙特和伊朗恢復外交關係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和伊朗外交部長阿卜杜拉·希揚4月6日在北京舉行會晤。雙方在會晤後發表了聯合聲明,強調了落實“北京協定”的重要性。在中國的積極斡旋下,中國、沙特和伊朗三國於今年3月在北京發表三方聯合聲明宣佈,沙特和伊朗達成雙邊協議,包括同意恢復雙方外交關係,在兩個月內重開雙方使館和代表機構,互派大使。
伊朗外長侯賽因•阿米爾-阿卜杜拉希揚與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本•法爾漢•阿勒沙特在北京舉行恢復外交關係後的首次會晤。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6.04.2023
伊朗與沙特外長在北京舉行首度會晤
李偉建認為,中東多年來飽受美國主導下亂局的影響,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

“走向和平是中東地區的大勢所趨,這一趨勢早在中國斡旋沙特和伊朗關係前就已經顯現。因為過去一段時間美國完全根據自己利益主導中東地區局勢,認為中東在適度可控的亂局下對自己最有利。於是美國不斷在地區拱火,參與利比亞、敘利亞戰爭,挑撥伊朗和沙特鬥爭。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地區國家感到不安全,美國便能打著維護安全的名義向這些國家出售軍火。”

專家稱:“實際上中東多年飽受美國主導下亂局的影響,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近年來受國內和國際事務的影響,美國已經有些自顧不暇。再加上其戰略重心有所轉移,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干預和介入客觀上在減少,中東國家的戰略自主性則隨之提升,意識到發展才是國家根本。特別是沙特、阿聯酋等中東國家都更換了領導人,青年一代政治家上台後,他們的觀點、抱負都是要帶領國家發展,而發展的基礎是較為穩定的地緣政治環境。”
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伯恩斯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7.04.2023
中情局局長在利雅得對沙特願修復與伊朗和敘利亞的關係表示失望
關於中國發揮的作用,李偉建表示:

“雖然美國長期主導中東地區局勢,但中國一直有做工作,並且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呼籲通過外交對話解決爭端,通過和平發展共贏促進地區穩定。隨著地區形勢發生變化,中東國家也認識到發展的重要性,開始逐漸認同中國的發展理念。此前也有一些國家在做斡旋工作,比如伊拉克、阿曼、科威特,只是這些國家體量較小,能量不足。沙特等國也希望談判對話能夠改善國與國的關係,但這畢竟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中間可能會出現一些波折,因此需要有大國能夠保證出問題時繼續進行斡旋,確保中東國家關係的持續改善。總體來看,地區和平是大勢所趨,中國有改善關係的意願,又有斡旋能力,所以促成沙特伊朗恢復外交關係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專家同時認為,仍在追隨美國政策的歐洲正損害自身利益,因此中國“全球共同發展”的理念會得到國際社會的更多認可。

李偉建說:“當前國際政治經濟都遇到很大的困難,包括美西方希望擴大俄烏衝突的影響,攪亂國際局勢以從中獲利。而歐洲國家某種程度上也是受害者,比如美國遊說歐洲拒絕進口俄羅斯能源,同時又高價向其出售能源,導致歐洲能源成本驟增。對此歐洲看得非常清楚,如果繼續追隨美國,可能不僅無法獲利,反而還會被拖累。另外,中國關於全球共同發展的治理理念,以及在國際事務上所發揮的建設性作用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

根據伊朗外交部發佈的消息,在伊朗外長和沙特外交大臣的對話談判框架內,兩國還同意在恢復關係後60天內重新開設使領館,分別在沙特的吉達和伊朗的馬什哈德設立領事館。
兩國還決定舉行政府和私人代表團會晤,並為擴大商業和經濟合作以及聯合投資領域等合作提供機會,同意在兩國之間建立航線,為各種經濟和商業領域活動簽發簽證。可以說兩國正式關係已經啓動。
專家稱,中國將在尚待建立的未來國際金融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6.04.2023
沙特與伊朗外長在北京舉行七年多來首次會晤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會見來華舉行沙伊外長會晤的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時表示,沙伊關係改善有三大利好:一是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提供更有力保障,對增強地區國家團結合作、緩解地區緊張局勢具有重大意義;二是為世界各國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矛盾提供重要示範,順應民心,符合時代潮流和地區國家共同利益‘;三是為倡導全球安全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精彩實踐。沙伊握手言和的一小步,也是人類跨越衝突、實現和解的一大步。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