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21229/1046719466.html
中國在2022年主要的宇航成就
中國在2022年主要的宇航成就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近年來,中國已成為宇宙開發的領頭者之一。對中國的宇航領域來說,今年是特別值得注意的一年。除了五十多次成功發射外,中國還建成了自己的多模塊空間站,並在珠海組織了亞洲最大的航空航天展。今年年底,俄國家航天集團總裁鮑里索夫宣佈與中國簽署協議,共同探索月球並建造月球基地。 2022年12月29日,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2-12-29T09:26+0800
2022-12-29T09:26+0800
2023-01-05T15:04+0800
2022年度回顧
評論
天空
空間站
航空
太空
北斗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6/0c/1c/1046722434_0:85:1598:984_1920x0_80_0_0_7e28b15fd5aec3d8303f11524cc72c81.png
月球基地2021年3月,中俄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諒解備忘錄》。今年12月,俄航天集團總裁鮑里索夫宣佈,相關協議已經簽署。這一項目需要建立一系列研究設施,其中不僅包括多用途科學實驗室,還包括在月球上部署進行基礎研究和研究人類在自然衛星上長期存在的前景的設備。據此前報道,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可能自2025年至2035年分兩個階段部署,隨後進行運營。該科研站可能包括研究、能源、起飛和降落、軌道和實驗模塊,以及一個可發射衛星的指揮中心、一個電信站和觀察模塊。“天宮”空間站2022年,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本國多模塊軌道站的國家(也是歷史上繼蘇聯之後的第二個)。中國於2021年4月29日開始建造“天宮”空間站。2021年6月5日進行了前往“天宮”站的首次載人飛行。"神舟14號"向中國空間站運送了三名宇航員。這是中國在該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其任務是建立空間站:將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在7月發射)和夢天實驗艙(在10月底成功發射)對接,進一步整合到空間站並進行測試。9月1至2日,航天員陳冬與航天員劉洋成功完成了6小時7分鐘的太空行走。在這次太空行走中,他們在問天實驗艙進行了擴展泵組安裝,問天艙全景相機抬升等任務。僅僅兩個星期後,他們就進行了第二次太空行走。這一次,陳冬與46歲的蔡旭哲配合完成任務,他們共在外太空停留4小時12分鐘。空間站主要配置的組裝於2022年11月3日完成。而在11月12日,天舟五號飛船在從太空港發射後僅兩個多小時就與空間站交會對接,創造了世界紀錄。2022年11月17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完成了第三次出艙任務,繼續將新到達的模塊連接到空間站。這次太空行走和第二次一樣,是由陳冬和蔡旭哲進行的。在5小時34分鐘內,宇航員們安裝了一座"天橋",將主艙與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連接起來。蔡旭哲首次在這座"天橋"上進行太空行走。這也是宇航員和兩個機機械臂首次聯手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歷史上首次有兩組宇航員於同一天在兩個不同的空間站進行出艙活動。在這幾個小時里,俄羅斯航天員德米特里•佩捷林和謝爾蓋•普羅科皮耶夫在艙外對國際空間站的故障進行了排除。在神舟十四號任務結束、脫離空間站和乘組返回的幾天前,下一代載人飛船神舟十五號與空間站實現了對接。在首次“太空會師”期間,空間站內有六名宇航員同時在軌,這在中國航天史上尚屬首次。由此可見,從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號發射升空開始,中國空間站將不斷有新的乘組入駐。“天宮”空間站在400至450公里的高度上繞地球飛行,軌道傾角為41.5度,較國際空間站(51.6度)略低,這樣透過舷窗可以更好地眺望中國。中國計劃每年向空間站實施兩次載人發射任務和兩次貨運任務。“天宮”有著宏大的科學計劃,不僅包括還原國際空間站實驗以測試其可重復性,還包括創新研究。其中一個亮點將是研究失重狀態下的燃燒,以及猴子的繁殖能力。中國通過邀請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以示天宮面向全世界開放。其中一個合作項目將是在空間站安裝與歐洲科學家聯合開發的高能宇宙輻射探測設施(HERD)。科學家希望在其幫助下能夠更多地瞭解暗物質的奧秘。2023年,配備巡天空間望遠鏡的自主模塊將被發射到天宮站所在軌道,該模塊可定期與天宮站對接,以進行在軌維護。衛星自主研發中國在這一年里將數十顆衛星送入軌道。例如,為太空監測和測試而設計的 試驗十三號衛星於1月17日成功發射升空。一周後,另一顆衛星陸地探測一號被送入軌道。該設備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SAST)研發,有助於減少中國在地質、地震災害監測和應急響應等領域對外國數據的依賴。一年中整個遙感系列衛星家族出現在軌道上,主要用於國土資源勘查,農作物估產、防災減災等領域。此外,同樣是在2022年,北斗衛星系統在中國導航應用中全面超越GPS。根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的近期消息,截至今年11月,北斗衛星在民用導航的日均使用量已超2100億次。數據顯示,導航平均每次定位調用的衛星數量中,北斗衛星較GPS多出30%。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是國家重要的航天基礎設施,為世界各地的用戶提供定位、導航和同步服務。中國計劃明年在該系統框架內再發射幾顆衛星,進一步確保北斗系統的穩定運行。民營航天儘管受疫情影響,亞洲最大的航空航天展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如期舉行,中國民營航天的成就令觀展者感到震撼。中國天兵科技公司今年首次亮相便吸引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可重復使用的天龍三號(TL-3)運載火箭及其改進型天龍-3M(TL-3M)的圖片迅速席捲互聯網,天兵科技創始人康永來被稱為 "中國馬斯克"。天兵科技表示,被定位為美國獵鷹9號(Falcon 9)火箭直接競爭對手的天龍三號將滿足中國數以萬計的互聯網通信衛星星座的發射需求。其一級系統和天龍-3H(TL-3H)運載火箭可自主返回地球。該公司聲稱,這將滿足大噸位軌道貨運的運輸需求。例如,將空間站元器件送入軌道或在探月計劃框架內發送物資。天龍-3M(TL-3M)是一種航程達14000公里的航天飛機,可在一小時內將多達100人送到世界任何地方。該項目尚處於測試初期階段。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10609/1033855843.html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21129/1045905538.html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21214/1046364751.html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21125/1045829388.html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2
伊利亞· 貢恰羅夫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5/03/0b/1033259036_245:127:769:652_100x100_80_0_0_a2f32e076f0082fd6157b2bb8708c5ba.jpg
伊利亞· 貢恰羅夫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5/03/0b/1033259036_245:127:769:652_100x100_80_0_0_a2f32e076f0082fd6157b2bb8708c5ba.jpg
News
cn_CN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6/0c/1c/1046722434_87:0:1511:1068_1920x0_80_0_0_eee5007b5373e0e6d926909038c7f625.png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伊利亞· 貢恰羅夫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5/03/0b/1033259036_245:127:769:652_100x100_80_0_0_a2f32e076f0082fd6157b2bb8708c5ba.jpg
評論, 天空, 空間站, 航空, 太空, 北斗
中國在2022年主要的宇航成就
2022年12月29日, 09:26 (更新: 2023年1月5日, 15:04) 評論
近年來,中國已成為宇宙開發的領頭者之一。對中國的宇航領域來說,今年是特別值得注意的一年。除了五十多次成功發射外,中國還建成了自己的多模塊空間站,並在珠海組織了亞洲最大的航空航天展。今年年底,俄國家航天集團總裁鮑里索夫宣佈與中國簽署協議,共同探索月球並建造月球基地。
2021年3月,中俄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諒解備忘錄》。今年12月,俄航天集團總裁鮑里索夫宣佈,相關協議
已經簽署。
這一項目需要建立一系列研究設施,其中不僅包括多用途科學實驗室,還包括在月球上部署進行基礎研究和研究人類在
自然衛星上長期存在的前景的設備。
據此前報道,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可能自2025年至2035年分兩個階段部署,隨後進行運營。該科研站可能包括研究、能源、起飛和降落、軌道和實驗模塊,以及一個可發射衛星的指揮中心、一個電信站和觀察模塊。
2022年,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本國多模塊軌道站的國家(也是歷史上繼蘇聯之後的第二個)。
中國於2021年4月29日開始建造“天宮”空間站。
2021年6月5日進行了前往“天宮”站的首次載人飛行。"神舟14號"向中國空間站運送了三名宇航員。這是中國在該階段的首次
載人飛行任務,其任務是建立空間站:將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在7月發射)和夢天實驗艙(在10月底成功發射)對接,進一步整合到空間站並進行測試。
9月1至2日,航天員陳冬與航天員劉洋成功完成了6小時7分鐘的太空行走。在這次太空行走中,他們在問天實驗艙進行了擴展泵組安裝,問天艙全景相機抬升等任務。僅僅兩個星期後,他們就進行了第二次太空行走。這一次,陳冬與46歲的蔡旭哲配合完成任務,他們共在外太空停留4小時12分鐘。
而在11月12日,天舟五號飛船在從太空港發射後僅兩個多小時就與空間站交會對接,創造了世界紀錄。
2022年11月17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完成了第三次出艙任務,繼續將新到達的模塊連接到空間站。這次太空行走和第二次一樣,是由陳冬和蔡旭哲進行的。在5小時34分鐘內,宇航員們安裝了一座"天橋",將主艙與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連接起來。蔡旭哲首次在這座"天橋"上進行太空行走。這也是宇航員和兩個機機械臂首次聯手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歷史上首次有兩組宇航員於同一天在兩個不同的空間站進行出艙活動。在這幾個小時里,
俄羅斯航天員德米特里•佩捷林和謝爾蓋•普羅科皮耶夫在艙外對國際空間站的故障進行了排除。
在神舟十四號任務結束、脫離空間站和乘組返回的幾天前,下一代載人飛船神舟十五號與空間站實現了對接。在首次“太空會師”期間,空間站內有六名宇航員同時在軌,這在中國航天史上尚屬首次。
由此可見,從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號發射升空開始,中國空間站將不斷有新的乘組入駐。
“天宮”空間站在400至450公里的高度上繞地球飛行,軌道傾角為41.5度,較國際空間站(51.6度)略低,這樣透過舷窗可以更好地眺望中國。
中國計劃每年向空間站實施兩次載人發射任務和兩次貨運任務。
“天宮”有著宏大的科學計劃,不僅包括還原國際空間站實驗以測試其可重復性,還包括創新研究。其中一個亮點將是研究失重狀態下的燃燒,以及猴子的繁殖能力。
中國通過邀請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以示天宮面向全世界開放。其中一個合作項目將是在空間站安裝與歐洲科學家聯合開發的高能宇宙輻射探測設施(HERD)。科學家希望在其幫助下能夠更多地瞭解暗物質的奧秘。
2023年,配備巡天空間望遠鏡的自主模塊將被發射到天宮站所在軌道,該模塊可定期與天宮站對接,以進行在軌維護。
中國在這一年里將數十顆衛星送入軌道。例如,為太空監測和測試而設計的 試驗十三號衛星於1月17日成功發射升空。一周後,另一顆衛星陸地探測一號被送入軌道。該設備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SAST)研發,有助於減少中國在地質、地震災害監測和應急響應等領域對外國數據的依賴。
一年中整個遙感系列衛星家族出現在軌道上,主要用於國土資源勘查,農作物估產、防災減災等領域。
此外,同樣是在2022年,北斗衛星系統在中國導航應用中全面超越GPS。根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的近期消息,截至今年11月,北斗衛星在民用導航的日均使用量已超2100億次。
數據顯示,導航平均每次定位調用的衛星數量中,北斗衛星較GPS多出30%。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是國家重要的航天基礎設施,為世界各地的用戶提供定位、導航和同步服務。
中國計劃明年在該系統框架內再發射幾顆衛星,進一步確保北斗系統的穩定運行。
儘管受疫情影響,亞洲最大的航空航天展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如期舉行,中國民營航天的成就令觀展者感到震撼。中國天兵科技公司今年首次亮相便吸引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可重復使用的天龍三號(TL-3)運載火箭及其改進型天龍-3M(TL-3M)的圖片迅速席捲互聯網,天兵科技創始人康永來被稱為 "中國馬斯克"。
天兵科技表示,被定位為美國
獵鷹9號(Falcon 9)火箭直接競爭對手的天龍三號將滿足中國數以萬計的互聯網通信衛星星座的發射需求。其一級系統和天龍-3H(TL-3H)運載火箭可自主返回地球。該公司聲稱,這將滿足大噸位軌道貨運的運輸需求。例如,將空間站元器件送入軌道或在探月計劃框架內發送物資。
天龍-3M(TL-3M)是一種航程達14000公里的航天飛機,可在一小時內將多達100人送到世界任何地方。該項目尚處於測試初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