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國與中國脫鈎,其經濟或將受到嚴重影響

© AFP 2023 / Mark RalstonФлаги Китая и Германии
Флаги Китая и Германии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9.10.2022
關注
評論
與中國脫鈎將對德國經濟造成嚴重損害。一些德國政客有關對中國經濟依賴的立場是在美國的影響下形成的。
德國對待中國必須避免重蹈近年來對俄羅斯所犯的錯誤。這是德國外長貝爾伯克週二在科爾伯基金會智囊團組織的論壇上講的一段話。這位外長稱德國近年來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是一個錯誤,並表示德國必須在其對華政策中更加認真地考慮到這一點。
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德國研究中心主任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預測,如果與中國脫鈎,德國經濟將遭受巨大損失。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說:

“馬上可以給貝爾伯克提出一個關於干涉對外經濟領域的嚴重問題:您將如何打破歐盟、德國、其他歐洲國家和世界第二經濟體之間幾十年來發展的分工?貝爾伯克談到了對俄羅斯的依賴模式——它是天然氣、石油、煤炭。而對中國的依賴不僅僅是原材料。這是一種對現有合作模式的依賴。敦促德國效仿美國,在中期選舉前夕,美國決定禁止向中國供應高科技零部件。但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那麼德國經濟的損失將比德國制裁俄羅斯的損失大得多。因此,要麼是現實中的貝爾伯克對經濟現實和現存困難的認知有問題,要麼是有人在向她施壓。

貝爾伯克決定重申自己在外交政策中以價值為基礎的立場,這很可能與經濟和政治規則和法律發生衝突。畢竟德國聯合政府對華的官方政策是夥伴關係、競爭關係,而有關中國是價值觀方面的競爭對手僅排在第三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歐洲研究負責人胡春春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德國外長對發展對華關係極為警惕性的態度很可能是在美國的影響下形成的。胡春春專家說:
中國外交部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3.09.2022
中國外交部:希望德國和其他七國集團成員將一個中國原則落到實處

“德國外長的這一觀點並非首次出現,無論是去年下半年大選期間,還是在三黨聯合執政協議里,綠黨的觀點都體現地比較清晰。包括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也表達了對華政策強硬的態度,並釋放出明確的信號。

德國在二戰後能夠迅速成為世界大型經濟體之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貿易立國政策。包括冷戰時期,德國拋棄意識形態衝突,實實在在通過貿易加深與國際社會的往來,進而上升到政治合作,走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這也為德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贏得國際尊重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自俄烏衝突以來,德國對自己的外交和經貿政策都進行了反思。德國越來越將意識形態和泛化的國家安全概念置於社會經濟發展之上,認為經濟是價值觀抱團的一個附屬品。

有法國研究學者曾表示,全球化的兩大贏家是中國和德國。這側面反應了中德發展貿易往來是互利共贏的事情。德國現在將對華貿易的依賴渲染成中國對德國的某種經濟脅迫,我認為是德國人的一種臆想,是非常狹隘的思維方式。我個人判斷可能是更多的受到了美國話語的影響,而這對於德國的下一步發展,特別是社會經濟民生的發展,不一定是利好信息。”

貝爾伯克的言論實際上是與歐盟領導人將於 10 月 20 日至 21 日在布魯塞爾峰會上舉行的關於對華戰略討論相呼應的。顯然其目的是支持西方政治精英,後者出於意識形態原因決心與中國脫鈎。週一來自 27 個歐盟國家的外長在盧森堡舉行會議,討論歐盟對華政策,但沒有通過任何決定或最終文件。
德國經濟部:柏林並無計劃控制德國在中國的投資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0.09.2022
德國經濟部:柏林並無計劃控制德國在中國的投資
德國國內也在討論德中關係的未來。德國外長的上述言論可能是有意為之,給可能在 11 月初訪華的總理朔爾茨使絆子。不久前朔爾茨還表示,德國不應將本國經濟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分開。
西方媒體已經發起了反對德國總理可能訪華的運動。例如,週二POLITICO敦促德國和法國領導人對訪華保持謹慎態度。文章作者認為,朔爾茨和馬克龍安排在 11 月與中國領導人會面,無疑是在玩火。文章指出,他們訪華只會疏遠德國和法國的民主夥伴,破壞建立抵御來自中國經濟威脅的能力的戰略,並削弱歐洲的團結。而且這家雜誌還向德法領導人“建議”:如果他們去中國,不要帶任何企業家。
然而,德國企業將目光投向了廣闊的中國市場。根據專家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提供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德國在中國投資了100億歐元。儘管德國政府不再為本國公司在中國的直接投資提供出口擔保,但上述事實畢竟是事實。儘管關於對華經濟關係的爭論越來越多,但德國汽車巨頭大眾汽車今天宣佈,將投資約 24 億歐元(合 23 億美元)用於其 Cariad 子公司與中國人工智能芯片製造商“地平線機器人”公司的合資企業。大眾汽車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拉爾夫·布蘭德施泰特表示,此舉將成為公司調整和進一步加強在華業務戰略的基石。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