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受到美國制裁,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仍創歷史新高

© Depositphotos.com / Sdecoret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仍創歷史新高
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仍創歷史新高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4.07.2022
關注
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45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超過39%,保持世界第二大數字經濟體地位。
儘管美國試圖遏制中國的技術發展,但美國的限制未能阻止中國在5G基站數量方面位居第一:中國已經安裝了170萬個基站,5G用戶數量達4.2億。工信部數據顯示,中國硬件廠商在信息通信技術(ICT)領域創造的增加值同比增長15.7%,創近10年新高。與此同時,包括軟件開發商在內的ICT服務企業也出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在重點發展技術領域,力求增加直接在中國製造的產品的增加值份額。早在本世紀00年代中期,儘管中國幾乎是所有消費電子產品(從電腦和iPod到吸塵器和洗衣機)的總裝,但中國創造的增加值份額不超過20%。中國當時主要從事簡單的最終組裝和商品包裝。2006年,中國政府公佈了2020年前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這是中國自主創新發展戰略首次得到連貫而詳盡的闡述。隨後,中國又通過了一系列其他文件,例如旨在將數字技術引入傳統工業、公共服務、醫療、金融等領域的“互聯網+”行動計劃。還有一個項目是“中國製造2025”,聚焦芯片和半導體、生物材料、船舶和飛機製造等關鍵技術發展。最後,2021-2025年五年規劃將創新和關鍵技術的發展放在首位,規定研發支出每年增長7%以上。同時,基礎研究投入佔研發總投入的比重由6%提高到8%。
從統計數據來看,中國政府制定的經濟數字化計劃實施得非常成功。工信部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45萬億元,數字經濟佔全國GDP的比重從21.6%提高到39.8%。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員劉典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中國成功利用了自身競爭優勢。

"中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三大核心優勢:一是海量的數據資源優勢,二是豐富的數字場景優勢,三是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這與中國獨特的資源稟賦息息相關,也是中國政府與市場雙輪驅動之下形成的一種政企互動模式".

中國聲明5G標準必要專利居全球首位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9.06.2022
多媒體
中國5G專利數居全球首位
中國是最早被限制獲得美國技術的主要國家之一。美國利用長臂管轄原則,禁止部分先進技術的供應,包括用於生產10納米及以下工藝芯片的技術。對於中國電信巨頭華為來說,限制則更為嚴格:禁止向其出售任何與5G業務相關的技術。然而,實踐表明,這些限制並不能完全阻止技術發展。
如今,當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其他一系列國家面臨美國類似的壓力(美國禁止向俄羅斯公司供應芯片)時,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的經驗是否適用於他國?專家劉典認為,中國的發展戰略難以被其他國家完全借鑒,中國是從自身現實和需要出發的。專家解釋說,但是有一些已被證明有效的一般原則。
"我認為這種優勢實際上很難被其他國家所借鑒。但是根據中國過去十多年數字經濟的發展經驗來看,通常在新領域出現時,政府會採取先試點後推廣的方式。待行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形成較為成熟的市場模式後,再建立更加規範和優化的法律監管體系,以實現數字經濟整體的健康良性發展。尤其是近兩年政府在監管方面採取了諸多措施,來規範和推動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這一過程相當於是從過去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
長期以來,中國實際上並沒有限制自主技術領域的發展,所以發展勢頭驚人。早在兩年前,僅科技巨頭騰訊一家公司的市值就超過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總和。不過,從2020年底開始,北京開始積極開展行業調控。所有監管措施都分為三個主要目標:打擊資本無序擴張、打擊壟斷行為、保護數據安全。受一系列監管措施影響,中國最大的五家科技公司損失了近50%的總市值。
然而,近期由於新冠疫情導致國民經濟放緩,以及外部條件不確定,中國政府正試圖向企業和投資者表明,大型科技公司不會面臨政治壓力。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此前對平台經濟表示支持,稱希望科技企業可為振興國民經濟發揮建設性作用。也就是說,北京正在發出信號,表明技術部門將在經濟數字化進程中發揮主導作用。但是,迅猛增長不會有——應優先考慮發展質量。但不管怎樣,那些致力於在關鍵行業自主創新的人將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到2025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將投入約10萬億元,發展所謂的新基礎設施——5G網絡、監控攝像頭和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具有數字未來屬性的設施。
中國首次利用5G網絡實現移動變電站無線安全接入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6.06.2022
中國首次利用5G網絡實現移動變電站無線安全接入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