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執政第一年:延續對華強硬策略,確立全面競爭框架
2022年1月19日, 20:32 (更新: 2022年1月26日, 02:23)
關注
評論
美國總統拜登即將迎來執政一週年。專家指出,在這一年中,拜登在對華關係的表現上乏善可陳,最大的進展是確立了對華“全面競爭”的整體框架,並在對華強硬策略上進行了發展,聯合盟友一起抗衡中國。這種“新冷戰”的思維不僅無益於改善中美關係,更不利於解決美國內部存在的問題。
執政一年來,拜登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例如,簽署了1.9萬億美元的經濟救助計劃和總額約1萬億美元的跨黨派基礎設施投資法案。但美國仍面臨著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國會兩黨對立在不斷加劇。 據美國《紐約時報》及《凱撒健康新聞》的調查顯示,美國至少有32個州出台共計約100項新法律,限制州和地方官員應對衛生危機的能力。此外,在兩黨各有50席的參議院,由民主黨人提出的法案很難得到共和黨人支持,因此這些法案往往會陷入僵局。
美聯社總結了12項拜登執政一週年的關鍵數據,其中包括拜登政府因應對新冠疫情、支撐經濟而實施不少景氣刺激措施,導致美國在去年12月的通貨膨脹率高達7%,創下近40年來最高值。此外,去年8月美軍從阿富汗撤離超過12萬4000人之際,喀布爾機場遭遇自殺式炸彈攻擊,導致13名美軍與至少169名阿富汗人喪生。
而在對華關係上,拜登一再表明與中國的競爭是美國外交政策面臨的最大挑戰。據路透社報道,在去年3月首次對國會發表的講話中,拜登承諾美國將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並承諾促進科技發展和貿易。美國白宮官網去年3月發佈的《過渡國家安全戰略指南》中,點名將中國視為是對美國的“威脅”。
西南交通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研究員錢亞旭博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拜登過去一年的對華表現基本可以總結為“外強中乾”,即立場強硬,但思想老舊、毫無建樹。 她說:
“拜登在‘貿易戰’等方面完全延續了特朗普對華強硬的姿態,甚至開始打‘組合拳’,聯合盟友開展‘外交戰’‘輿論戰’,進行軍事威脅等,但是這樣做的效果依舊不好。美國國內疫情和通貨膨脹問題嚴重,根本原因就是美國政府的本末倒置,沒有把工作重心放在應該做的領域。拜登政府應該著力解決美國的結構性危機,加強內部改革,做‘增量’。拜登看不到這些根源性的東西,總是在做一些表面功夫,通過反華議題轉嫁內部矛盾,這無法解決其根本問題。”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龔洪烈副教授則指出,拜登在過去一年中把對華政策的框架確立了下來,而且做了基本的定性,一再強調“競爭”是兩國關係的主題。 他說:
“拜登政府認為中國的崛起危及到了美國在整個東亞、西太平洋地區甚至全球的主導地位,所以他們要採取一切能夠調動的戰略資源來應對這樣一種可能的情況。美國的兩黨政治把對華政策作為強化或者鞏固自身的政治基礎的重要方面,拜登政府幾乎在所有議題上都延續了特朗普時期的對抗性或者競爭性的態勢,並沒有後退,甚至在有一些方面還向前發展。這一年以來,在經貿領域,關稅沒有取消,新的貿易談判也沒有開始,拜登政府認為對中國的戰略脫鈎必須要延續,需要通過關稅作為一種重要手段。而且,在一些其他議題上,比如,台灣、南海、新疆、香港等,拜登政府仍在繼續施壓。此外,拜登還採取了一些特朗普沒有採用的辦法,通過鼓吹價值觀、意識形態整合它的盟友體系來應對所謂的中國挑戰。”
龔洪烈指出,拜登政府的這些對華強硬的措施的確可能會對中國產生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相對來說並沒有它鼓吹得那麼大。 他說:
“拜登主張強化盟友體系,組織美日印澳四方會談,加強美英澳的軍事聯繫。但實際上美國和這些盟友之間的聯繫一直都有,只不過現在是將這些關係發展得更加密切,在某些政策領域上更加協調,但是真正能發揮的效果相對比較有限。”
龔洪烈強調,拜登對華實施的強硬政策在未來也很難有進一步加碼的空間。他說:
“ ‘新冷戰’概念在中美關係的發展中是站不住腳的。中美兩國關係很複雜,它既有競爭的方面,同時也有非常多合作領域,很難形成美蘇冷戰時期那種短兵相接的對抗性關係。而只要這種可能性不存在,美國強化盟友關係的很多措施實際上就難以落地,難以有產生的條件。”
據瞭解,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影響,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日前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美國總統拜登在去年12月的不支持率創下歷史新高,達到56%。 這項調查於2021年12月17日至20日展開,有 1895 名受訪者(18 歲及以上的登記選民)參加。調查顯示,56%的受訪者表示不支持拜登所做的工作,拜登的支持率僅為44%,低於2021年9月的46%和2021年4月的51%。 報道還稱,受訪者出現不滿、拜登支持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美國國內經濟狀況,通貨膨脹首當其衝。此外,超過一半的受訪者 (55%) 不贊成拜登應對新冠疫情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