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局長比爾·納爾遜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舉辦的第36屆航天研討會上演講時表示,他對美國繼續與俄羅斯合作持樂觀態度,但他懷疑合作能否擴展到中國。
據悉,納爾遜今年早些時候就任NASA局長,已經多次表示美國應該更認真地對待北京航天計劃的蓬勃發展,曾警告說,輕視會導致華盛頓落後中國。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在採訪中表示,雖然納爾遜的表態流露出希望與中國合作的意願,但在目前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的背景下,除非美國政治家放棄敵視中國的態度,否則短期內中美航天合作料難達成。
他說:“第一,從政治因素來講,美國一直對中國抱著敵視態度。中美之間有競爭是正常現象,但是美國將競爭演化為惡性的。這些年美國對華為或者其他中國企業進行打壓,甚至對共產黨員赴美都進行了限制,因此短時間內中美在航天領域不會有合作的可能。”
“第二,美國國會曾通過法律,明確規定不能在航天領域同中國進行合作。這個法律具有約束性,不解除這個法律,中美合作存在一個很大的、不可逾越的障礙。”
”
美國國會曾於2011年通過“沃爾夫條款”。該條款內容是禁止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與中國政府進行技術交流,也不能與中國政府聯合開展任何科學活動。
根據該條款,2013年,NASA拒絕了6名中國科學家(包括在美工作的中國科學家)參加一個天文學術會議;2017年3月21日,美國駐華大使館拒絕向負責中國月球和火星開發計劃的中國專家發放簽證。
不過,此後也有過一次例外。據報道,2019年1月18日美國航天局發佈公報表示,正就嫦娥四號任務與中方展開合作,利用美國“月球勘測軌道器”對嫦娥四號著陸點進行成像。這是美國官方首次發佈聲明提及與中國在航天領域開展合作。
美航天局還在公告中強調,與中國的合作“透明、互惠、互利”,符合美國政府和國會的規定,並表示美國計劃重回月球,與國際夥伴持續展開合作至關重要。
而這種技術封鎖反而倒逼了中國的自主創新。據報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天和核心艙責任總設計師楊宏曾說:“我們必須要獨立自主發展自己的(空間站),立足於我們中國的力量來自主進行研發。”
目前,中國的太空能力正在迅猛發展。今年5月,中國“天問一號”航天飛船搭載著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無人火星漫遊車“祝融”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標誌著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實現火星登陸的國家;6月17日,中國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飛天,成為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首批入駐人員,這是中國人首次入駐中國空間站。
焦維新教授補充說,儘管短期內中美航天合作不會達成,但結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廣泛的國際合作有益於全人類,擴大合作也將是大趨勢。關鍵是要意識到,合作共贏是雙方的事情,只有雙方都抱著這樣的態度才能實現共同目標。
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航天合作正在順利展開。據報道,根據歐洲空間局與中國航天局2015年達成的合作協議,雙方將持續互派航天員進行綜合性訓練,目標是從2022年起開始讓歐洲的航天員登上中國空間站。目前,來自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三位航天員,已經在學習中文,期待未來與中國同行進行流暢的合作。
此外,中俄在太空領域的合作也在不斷深化。今年3月9日,經中俄兩國政府批准,中國國家航天局與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諒解備忘錄》。
在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的框架內,中俄兩國利用在空間科學、研發和使用空間設備和空間技術方面積累的經驗,將共同制定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路線圖,並在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的規劃、論證、設計、研制、實施和運營等方面開展緊密協作,包括向國際宇航界開展項目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