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出現滯後

© AP Photo / Eugene HoshikoШоппинг
Шоппинг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6.08.2021
關注
7 月份中國消費增長低於預期。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零售額增長8.5%,低於分析師們的預期。進出口統計數據還表明,由於與 COVID-19 新毒株傳播相關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加,對外經濟合作增長放緩。

Yi Gang, new governor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2.06.2021
專家預測:中國居民消費價格不會上漲
除第一季度外,幾乎整個去年中國經濟都顯示出了危機後的強勁復蘇勢頭。與大多數國家不同,中國在 2020 年結束時的經濟增長雖小,但仍保持增長。實際上,就所有參數——出口、進口、工業採購、生產而言,中國每個月都會更新前一段時期的成就。消費有所滯後。當然,這讓中國政府和分析人士感到擔憂,因為北京已經把消費視作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長期推動力。

然而,問題是消費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首先,新冠疫情已經造成衝擊,主要是對普通公民而言,其中許多人的收入下降幅度很大。由於採取了嚴格的抗疫措施,尤其是那些在小企業和服務行業(例如餐飲業或娛樂業)工作的人長期被迫休假。毫無疑問,面對疫情,應該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對待病毒不能有絲毫的妥協。另一方面,並​​非所有雇主都能在業務停頓的條件下還能給員工穩定地維持原有工資的水平。當然,中國應對疫情的速度比許多國家都快,經濟和商業活動開始大幅復蘇。儘管如此,人們仍然擔心可能出現新一波感染傳播。而且,事實證明,這一擔憂不無理由。由於新的 德爾塔病毒的傳播,中國的疫情再次惡化。共有 1600 多例感染病例,中國再次開始實施出行限制,並限制餐飲和服務業的工作。例如,在旅遊旺季,中國文化和旅遊部被迫建議所有旅行社暫停銷售疫情中高風險地區的旅遊產品。這不可避免地導致在一段時間內無法獲得部分旅遊線路和產品。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黃衛平指出的那樣,所有這些無疑都會影響消費者活動,因為人們害怕新的 COVID-19 毒株,寧願不再冒險,以便為自己提供一個“安全墊”。黃衛平教授說: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自7月疫情從南京蔓延開後,確實對居民生活產生了一些影響。由於人們對德爾塔病毒的恐懼,此次對疫情的管理也比過去兩次反彈要更加嚴格。而這實際上對餐飲、娛樂消費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眾所周知,暑假是親子旅遊的旺季。如果沒有疫情,正常情況下今年暑假旅遊應該是呈井噴式爆發。但是現在基本都被疫情擋住了,所以需求方面確實有相應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此次降准還是我們積極的財政政策,都是平衡內需的做法。另外,通常第三季度都是生產和生活用電的高峰期,就具體的走向而言,我認為還可以再看一個月的情況。不過預計8月壓力也不小。”

Покупатели в магазине электроники в Кита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7.05.2021
中國消費增長為何放緩?
7 月實際消費增長 3% 低於此前接受調查的路透社分析師們的普遍預期。而且日常消費必需品的銷售情況最差。例如,香水和化妝品的銷售額僅比去年同期增長 2.8%。 6 月份這一數字為 13.5%。汽車及相關產品的銷售額實際同比下降1.8%。其他經濟指標也低於分析師們的預期。工業產值增長 6.4%,而不是預期的 7.8%。今年前 7 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10.3%,但預計增長應超過 11%。外貿活動正在好轉——畢竟,由於工業產出的閒置,中國產品開始取代其他國家停止生產的商品。然而,黃衛平教授認為,這裡也存在困難,尤其是在物流方面。黃衛平專家接著說:

“去年7月中國已經復工復產,經濟基本復蘇。而當時世界則陷入疫情的衝擊,多數處於居家隔離停工停產的狀態。相比之下我們做得多,自然去年同期數據較好。今年世界各國逐步開始恢復生產生活,同時提出與病毒共存的理論。在這種情況下,與去年同期的數據是沒有可比性的。另外,受疫情影響,當前海運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我們可以看到中美航線的價格翻番不止,每標箱甚至超過了兩萬美元。即使我國能夠如期生產,但是運出也是困難重重。可以說疫情仍然是當下影響進出口的主要因素。”

中國政府明白,由於新的不確定性,經濟再次需要支持。本週中國央行通過中期借貸向經濟注入 6000 億元人民幣。早些時候中國監管機構放寬了銀行的法定準備金要求。相關部門解釋說,這應給中小企業貸款的增長創造額外的流動性。然而,中國不會像一些西方國家那樣“用流動性充斥經濟”。例如,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將利率保持在 0.00%-0.25% 的水平,在歐洲利率達到負值。在此背景下,由於證券收益率的利差,中國對國際投資者仍然具有吸引力。因此,儘管高盛、野村等國際投行下調了對中國經濟年增長率的預測,但他們仍在努力擴大在中國市場的業務份額,並積極與中國合作夥伴進行合作。其動機很明確:儘管中國面臨經濟困難,但人們相信世界第二經濟體能夠比許多其他國家更快更好地應對這些困難。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