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聲明使國際社會向實現巴黎協定將全球變暖限制在 2°C 以下的目標更加邁近。如果沒有中國的努力,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此外,中國也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在中國宣佈這一消息後的幾周內,日本和韓國也承諾爭取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從而對其他產生大量排放的國家給予更多激勵。
中國的脫碳倡議為加速技術創新和製造業現代化創造了巨大機遇,有助於進一步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全俄自然保護協會可持續發展方向負責人達維德·達爾奇耶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截至目前,尚無任何技術有助實現碳中和,但國際社會的倡議,加上對環境立法的收緊,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驅動力。
達爾奇耶夫指出:“我們需要尋找‘平衡技術’,我們從大自然中拿走的東西,要對其進行填補。我想指出,作為環保人士,我對全世界對生態的關注感到高興,我們作為一個組織,對各國採取的措施表示支持。”
達爾奇耶夫認為,打造城市和城市空間零廢棄或Zero Waste是實現這種平衡的良好舉措。例如,上海就在進行這樣一個項目。
碳中和到底可以實現嗎?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去年與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合作,對中國的排放進行了分析。
根據 BCG的數據 ,為了實現這樣一個宏大目標,中國需要對所有技術進行徹底升級,對該項目進行詳盡的可行性研究,此外還需要政府的支持。
全世界都希望中國取得成功,因為該國年均排放量佔世界排放總量的 20% 以上。2013年以來,中國排放增速保持相對穩定。到 2060 年實現碳中和將需要整個經濟體的協調配合。中國需要盡快通過一項計劃,通過到 2050 年減排 75%–85% 來實現 1.5°C 的溫控目標。
BCG表示,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計劃將為中國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可使該國GDP增加2-3%,對化石燃料的需求減少約80%,在2050年前將排放量減少75-85%。
全俄自然保護協會中央委員會主席、常駐聯合國親善大使維亞切斯拉夫·費季索夫的助理謝爾蓋·雷巴科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有兩種可能方案:一是技術方案,即過渡到新的“綠色”、可再生能源,二是自然方案——利用地球的自然多樣性來最大限度地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例如,對俄羅斯來說,第二種方案更具代表性。
雷巴科夫說:“俄羅斯擁有廣袤的土地,實際上是整個世界的環境捐助者:我們的森林、濕地、海洋。我們國家的土地可以用來保護整個地球和執行國家面臨的內部任務,例如解決氣候變化的普遍問題,國家實現碳中和以及發展可持續的國內旅遊業。”
專家指出,即使明天世界突然實現碳中和,科學家預測大自然還需要大約 50 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到原本的狀態。 因此,整整一代人(直到 2100 年)可能都要在地球氣候變化的框架內生活。
中國將走哪條路?
雷巴科夫認為:“中國這兩條路都選了。最初,中國選取了在地方層面解決碳中和問題的道路:在個別地區建立實驗點,以便之後在全國推行最成功的經驗。香港於 2007 年加入 C40(致力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城市聯合組織)倡議,成為應對大都市氣候挑戰的全球領導者之一。因此,香港到 2050 年實現碳中和、整個中國到 2060 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是完全可行的。”
首先,為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將需要使用碳捕獲和封存技術 (CCS) 進一步減少排放。
在工業領域脫碳的主要方向是發電和發熱。此外,需要從內燃機汽車過渡到電動汽車,而這需要國家政策措施的支持,還需進一步改進汽車蓄電池並增加充電基礎設施。2020年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佈了從2035年起停止在國內銷售使用傳統汽油或柴油內燃機的新車的目標。
據 BCG 估計,到 2050 年,這項工作的總成本將達 90 至 100 萬億元人民幣(約合 13.5 至 15 萬億美元),這相當於中國 2020至2050 年 GDP 累計值的 2% 左右。然而,該機構分析師表示,這些支出與該國的經濟發展可能非常吻合,所進行的投資將帶來顯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