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9日,俄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總經理羅戈津與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諒解備忘錄》。
斯捷潘諾娃指出,俄羅斯是創建航天器生命支持系統的世界領先者之一,特別在這些系統可靠性方面,並且擁有與其他國家聯合使用技術的豐富經驗。國際空間站自建成以來一直使用由俄羅斯化學機械製造科研設計研究所開發的“電子-VM”(Electron-VM)系統,該系統可使乘組通過電解水和宇航員尿液每小時得到25-160升氧氣。國際空間站還運行著俄羅斯的從大氣中水分冷凝液中回收水的系統,接收和儲存尿液的系統,從尿液回收水的系統等。
據她介紹,俄羅斯和中國願意為宇航員創造一切條件,無論是否建設聯合軌道站或位於月球表面。諒解備忘錄並沒有確定未來月球科研站的類型,不清楚將是在軌科研站或者月球表面建科研站。也沒有說明是建一個共同使用的科研站,還是建兩個相鄰的科研站。
俄專家:“如果是軌道站,則俄羅斯和中國已擁有必要的技術。還可以為月表上的站創建系統。如果可以利用月球上發現的水,則月球開放任務將更為簡化。”2020年10月,美國航天局“平流層紅外天文台”(SOFIA)在月球環形山中發現了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的許多積冰。
斯捷潘諾娃認為,基於現有技術,為飛往火星及其開發任務研發生命支持系統也是可能的。2021年4月,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表示,將在2024年實現無人駕駛飛往火星任務,到2026年計劃執行載人飛行。
她指出:“在我們研究火星,看到那裡發生甚麼,在哪裡著陸,如何工作之前,我們無法研究所有風險。我們可以在那裡利用哪些資源來製造水和氧氣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對火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