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一些西方國家開始貿易和技術衝突之前,中國政府就已意識到,中國保持強勁增長的唯一途徑是朝全球價值鏈高端發展。換句話說,沒有必要增加現有產品的數量,而要以提高效率和產品質量的途徑對其進行改造。在中國創造的增值量不斷增長,這一點很重要。而在2000年代中期中國直接創造的增加值在中國出口產品總量中所佔的份額很小。就電子和計算機而言,這個數字為14.5%;而電信設備佔28.1%;家用電器的份額為27.5%。
許多西方國家把“中國製造2025”規劃視作中國製造商排擠西方競爭對手並確立中國在全球技術主導地位的計劃。實際上,如果仔細閱讀這份文件,則能發現完全不同的含義。的確,其中概述了戰略產品的進口替代目標。但是“中國製造2025”的主要任務是實現數字化、全面現代化以及提高整個國家工業基礎的效率。眾所周知,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並減少次品的比例。根據官方數據,“中國製造2025”規劃落實的前兩年有超過100家企業的生產率提高32.9%,能耗降低11.3%,運營成本降低19.3%。次產品份額下降26.3%。總之,根據官方統計,高科技產業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份額從2014年的10.6%增至2017年的12.7%。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智勇所說,自動化是一個客觀的未來趨勢。他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說:
“自動化發展是未來的一個趨勢。自2004年起我國的用工成本在上升,2008年以來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更是不復存在。企業無法再通過這一優勢來提高產品競爭力,同時工資的上漲也迫使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必須想辦法減少用工,比如用機器去替代勞動力。另外,新技術的發展使得自動化和智能化的一些應用成為可能,國家在這方面加強投入,各個企業普遍也在通過加大高水平人力資本的投入來獲得新的產品競爭力。另外,長遠來看我國的勞動力面臨供給不足,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在2012年就已經達到峰值。”
然而,這一過程還有其另一面。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預計,今年將有900多萬大學畢業生湧入勞動力市場,為市場共增加1500萬新的潛在勞動力。要知道,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局勢本來就很緊張。儘管中國成功地應對了新冠病毒大流行,並在2020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成果,但增長率仍在逐步下降,進而增加了勞動力市場的壓力。但機器人化可以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但這要求人們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王智勇認為,幫助人們適應新條件,獲得新的技能,屬於國家的任務。他說:
“一部分就業崗位被機器所替代後,會導致相關崗位的勞動者失業。這部分人群是否能夠完全適應新的崗位,是否能夠順利找到新的就業機會?我認為這應當是政府關注的問題。比如對失業人群實行再就業培訓,幫助他們掌握新的技能,特別是與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相關的新知識,以便他們能夠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即使沒有這些幫助,政府也需要想辦法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實際上這在美國歷史上是真實發生過的,美國的汽車工業衰落後出現了大量的失業人群。”
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有必要為勞動人口提供支持,尤其是在經濟困難時期。今年“兩會”通過了新的五年計劃。它沒有為經濟的年度增長設定嚴格目標,但它概述了重要的社會發展目標,包括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根據該計劃,到2021年至少應創造110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很有可能將超過這一數字,就像2020年那樣:計劃900萬,實為1186萬。此外,還將幫助解決年輕人和國有企業的就業問題。例如,石油和天然氣巨頭中石化去年招聘了3500名大學畢業生,佔其新招員工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