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在回答記者如何看待"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問題時說," "十四五"時期將是後小康社會或者說後疫情時代,中國著眼於追求高質量發展。未來5年以及更長一段時間,中國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即,通過優化經濟的結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和完善需求側的管理;通過創新釋放技術進步的紅利、體制機制改革的紅利。此外,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堅實的基礎,特別是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潛力。如果農村城鎮化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便可極大拉動投資和消費,促進內需。"
他指出,同時,還應通過發展數字經濟技術以及結構調整來提升產業的競爭力,完善產業鏈,提高產業鏈的水平,來實現中國的戰略目標,即實現人均收入和GDP的增長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這樣,至2035年實現GDP再翻一番是可能的。
徐洪才強調,"當然,這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貫徹好新發展理念,特別是追求綠色發展,因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也是五大發展理念的一個核心。到2030年我們要達到碳排放的峰值,同時我們要創造條件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這也是履行大國責任的一個具體體現。所以,中國未來5年乃至15年以及更長一段時間,這種可持續的發展,綠色的發展,高質量的發展,對於我們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至關重要。"
他認為,中國現在應加大創新研發的投入,加快相關領域的體制機制的改革。人力資本中的人口紅利可能會逐漸減少,但是人才紅利正逐漸釋放出來。中國有將近2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和專業化的職業培訓,這是發展高科技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的人力資本的基礎,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需要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
徐洪才最後表示,"下步用好人力資源這張牌,通過創新和技術的進步來釋放經濟發展的潛力,未來中國的發展目標完全有條件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