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境外投資者對QFII和RQFII機制的需求開始減少。首先,根據QFII和RQFII機制,長期以來投資者在將投資資金匯回國外方面受到令人不悅的限制。頭三個月投資者根本無法從市場撤資。在此之後每月也只能匯回總資產的20%(初始投資加利息)。這些限制僅在2018年取消。此外,QFII和RQFII參與者要走許多官僚程序,包括在內地註冊為機構投資者。這些程序已不再符合世界股票市場的現代發展趨勢。中國政府明顯意識到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市場的開放性,因此引入了滬港通和深港通等交叉交易系統。事實證明這樣做帶來很大便利: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工作的投資者可以參與上海和深圳市場的交易。而且他們也不需要像QFII和RQFII的參與者那樣走很多形式。
2019年中國啓動科創版STAR。原來,由於嚴格的上市規則,中國的傳統股票市場對科技公司吸引力不大。例如,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規定,只有過去三年經營盈利的公司才能上市,累計淨利潤必須不少於3000萬元人民幣。此外還對淨資產和資金流量有一定要求。最後,由傳統監管機構(而不是市場)做出在傳統交易所上市的決定,股價每日波動被限制在10%以內。
例如,根據STAR Market的規則,即使公司沒有盈利,也可以配售其股票。主要標準是公司的估計市值——不能低於10億元人民幣。還有類似於西方的審計和披露財務報表的規則。如果一切都滿足要求,公司可以配股。此外,STAR Market在交易的前五天沒有對股價波動施加限制。沒錯,如果在交易開始後股價朝一個方向波動,首先是30%,第二次是60%,則可以在每個交易日暫停兩次,每次10分鐘。然而這些限制並沒有阻止某些STAR Market首次出現的公司在首個交易日中將其股份價值增至400%。五天過後,每日波動上限為20%,也高於傳統市場。
中國政府開始以此刺激科技公司在國內市場吸引投資。目前有200多家中國高科技公司的股票在STAR Market上市,總市值達5710億美元。但到目前為止境外機構投資者還無法進入這個市場。現在開始放鬆。中國政府行動的總的邏輯是開放本國股票市場以獲取世界金融。但正如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的那樣,會逐步進行這些操作,以避免金融休克。梅新育專家說:“總體來看,中國的資本市場最終無疑是要走向開放的,打通境內境外市場。但是我們在資本市場開放的過程中,顯然不可能採用休克療法,那麼只能一步步來。此次這一措施的出台,可以說就是分步行動中邁出的重要一步。而且投資科創板的A+H股上市公司的投資者,整體平均抗風險能力更強一些。所以這一選擇是有意義的。”
對外國資本開放中國市場不僅對中國企業有利,而且對外國投資者也有利。自2014年以來中國股市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外資再也不能對其視而不見。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數據,自2014年以來中國股票市場的海外證券投資已增加至原來的八倍,到2020年9月達到8370億美元。Refinitiv早些時候引用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投資者在全球市場上的股票購買總量中,中國公司股票佔49.8%。總體而言,中國公司2020年上半年籌集到321億美元,儘管在紐約僅售出17億美元。可見,中國快速發展的科技公司的股票交易活動將來可能會轉移到東方。有趣的是,美國只是在加快這一趨勢:威脅撤離上市中國公司並對本國投資者購買中國股票加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