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為何促使人們給自己創造一個新的面孔?

© 照片 : Resting Risk FaceДевушка в медицинской маске с рисунком
Девушка в медицинской маске с рисунком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2020年成為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臉面隱藏在口罩下的一年。不只是後果還是巧合,但正是在這一年,在全球技術界出現了“臉面潮”。模仿人臉或人臉表情的應用軟件和程序充斥了整個IT市場。日本設計師走得更遠——他們能為人臉製作3D面具。

Плакат на Security China 2018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邊界在哪裡?
12月初Google在Play Market應用商店中總結了2020年該領域的成果。烏克蘭開發人員提供的Reface服務進入2020年最佳20個應用和遊戲排行榜。這款應用程序於2019年開始流行,邀請人們將名人照片中的面孔換成自己的面孔。該應用程序吸引了名人本身,許多人還記得埃隆·馬斯克的那條推文,他用戴維·約翰遜的臉面替了自己的臉。這張照片非常逼真,以至於人們還以為埃隆·馬斯克突然煉出了一身肌肉,全身都刺上了紋身。

2020年這款應用程序開始提供用短視頻替代人臉的功能。應用程序安裝數量已超過2000萬,並且數量還在繼續增長。

然而,這裡應該注意的是,Reface服務的想法很難被稱為原創。在中國提供類似可能的Zao應用程序早在一年前就出現了,只是它的評級隨著人們對個人數據安全性的質疑而在幾天之內迅速出現下降。

通常,在亞洲國家臉部應用的數量和種類無需多說。但是仿真面具領域的新事物再次引起人們的興趣。

日本商店銷售人臉口罩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日本商店銷售人臉口罩
日本公司Kamenya Omote開始以380美元“購買”人臉進行3D打印。面具非常逼真,甚至有些嚇人。真實人物的面具在東京的一家小商店售價為940美元。 

在網店中這種產品被標定為“熱”(即“熱銷產品”),並且其中一位創建者的面具已經銷售一空。 

如果說2020年西半球人對人臉特感興趣,是因為他們已經太想看看自己整個臉——因為下面一半一直被口罩遮蓋,那麼亞洲人的創新會讓人們思考,原則上在大流行之前,戴口罩在這裡也很普遍。

中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肖雪萍在接受衛星通訊社記者採訪時就此評論道:

“像日本、中國、韓國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人們傾向於集體主義文化,喜歡向他人、權威和環境看齊。同時也比較尊重規則,在意他人的看法。然而這些都會讓個體在社會環境中感到不那麼自由,尤其是在表露真實自我的方面,會擔心自己的想法不被他人接受和排斥。所以對有些人來說,在2020年疫情的背景下,雖然戴口罩不那麼方便,卻能夠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人們會不自覺地感到‘沒有人知道我是誰’。這段時間不止一位女性朋友告訴我,因為戴了口罩,所以她們經常都不化妝出門,反而讓人更加放鬆。”

這位中國心理學家繼續解釋道:

“人臉隱藏在面具之下,會有一種‘反正沒人知道我是誰’的感覺,讓人覺得能夠輕鬆做自己。比如像社交焦慮者,就可以用‘都戴著口罩,沒有看清你是誰’作為藉口,不用再去禮貌寒暄。這對於深受儒家文化和集體主義文化影響的亞洲人來說,就像是拉開了一些人際的邊界。在人際關係里,能夠辟出一塊自己的空間。”

產生具有影響力網紅的俄羅斯公司Malivar的創始人瓦列里·沙裡波夫,在解釋2020年人們如此關注臉部時指出:

“ 2020年對於許多實體和過時的事物來說是艱難的一年,但同時它也對新事物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其中包括幾年之後才可能出現的事物。今年已成為很少有人相信的絕對正常的一年。這裡指的不是新世界的現實,而是關於數字人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包括數字服裝、神經生成、面部、文本、圖像等。”

順便說一下,現在Malivar正準備發佈自己的B2B產品——一種SaaS服務。這種服務使用神經網絡用高質量的視頻替換面部。

瓦列里·沙裡波夫說:

“從技術角度看,這只是一個網站,可以在其中以高清視頻格式用其他人的臉代替臉。不需要特殊的技能和設備即可使用它——公司中的任何經理都可以是擁有帶照相機的智能手機的用戶,透明的成本估算使他們可以避免估算並等待計算。目前,該產品針對的是企業受眾面。” 

創建者們還計劃增添其他選項,例如,通過神經網絡生成面部或以某些字符樣式生成神經文本。的確,對於社交網絡上的內容製作者來說,這將更加有趣。

每個人都不再戴口罩後,“臉面趨勢”是否還會繼續,我們將來可能會看到。但在西方文化國家中虛擬面部替換應用程序的興起以及亞洲文化國家中3D面具的出現,不禁讓人意識到,新冠疫情無意中影響了我們文化中最深層次的社會需求——可以看到並成為自己,但很安全。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