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禁止使用一次性產品外,海南還採取了許多改善生態環境的措施,包括推進垃圾分類以及使用新能源汽車。徐文專家解釋說:“海南作為全國範圍內獨一無二的海島,屬熱帶季風氣候。而且目前海南也確實存在生態破壞加劇的一個趨勢,包括海洋的過度捕撈和開發,以及開發海島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我想這些都是海南大力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因。另外,海南畢竟是較小的一個省份,在政策的執行過程中,若是執行力度達到一定的要求,通常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我們此前曾提到,從2021年1月1日起中國暫停執行以任何形式進口固體垃圾的規定。中國從2017年就已開始減少垃圾進口量。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中國固體廢物實際進口量同比分別下降9.2%、46.5%。2019年中國固體廢物進口總量為1347.8萬噸,同比減少40.4%。
截至2020年11月15日,中國固體垃圾進口總量為718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41%。
中國的“垃圾”新政迫使許多國家考慮如何處理其垃圾。 英國計劃對塑料包裝徵稅,挪威要求一次性塑料瓶的製造商繳稅。
歐洲國家表示,如果回收量翻兩番,到2030年將創造20萬個工作崗位。 2019年的主要環保事件之一是歐洲議會禁止一次性塑料產品的法案。
中國的決定影響到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亞洲鄰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垃圾進口量大約增加了一倍,而泰國則增加了十倍。 由於無法處理此類垃圾,各國開始逐漸放棄進口外國垃圾。
例如,自2019年4月以來,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和斯里蘭卡在內的幾個亞洲國家已經開始將走私和貼錯標籤的垃圾運回西方國家。
德國是中國主要的垃圾供應國之一。德國之聲報道稱,自2017年以來進口到中國的德國垃圾數量下降了95%。
從2021年1月起阿塞拜疆將對進口和生產實行類似限制。從2021年7月起向消費者銷售和提供厚度小於15微米的塑料袋以及塑料叉子、刀子、盤子和玻璃杯,將受到重罰並沒收其產品。
根據上海市政府報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在給垃圾分類的一年內,該市90%的地區達到了規定。建造了6000個分類交付點,170個中轉站和10個配送中心。乾垃圾焚燒和食物垃圾處理的總容量為每天24350噸。但徐文專家認為,在這方面仍有改進的空間,
徐文專家說:“目前比較被大眾熟知的‘垃圾分類’措施,雖然是可行的,但是現階段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因為居民對垃圾分類尚未形成清楚的認知,包括在垃圾分類方面個人需要怎麼做都比較模糊。我想今後在這方面可能居民在家中提前做好分類再投放到垃圾箱比較好,或者在外面應當把垃圾分類的箱體盡可能地擺放清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