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因冰川數量而被稱為地球第三極。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該地區溫度平均上升1.5度,造成西藏高原面積為20平方公里的最大冰川縮小了7%。冰川厚度的損失也同樣嚇人:大約消失了13米的積冰。
但俄羅斯學者沙拉富季諾夫認為,一個原因與在冰川生命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降水再分配有關。
“實際上,冰川面積的增加或者減少取決於落到冰川補給區的大氣固態降水和每年自然消失的積冰數量之間的平衡”,——沙拉富季諾夫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介紹說。
地區降雪和降雨確實比以前少。因此,儘管冰川消融,當地農民們也可能遭遇到水短缺的問題,而水對他們植物種植和動物飼養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沙拉富季諾夫解釋說,冰川上的降雨越少,冰川遭到破壞的速度就越快。也就是說,如果固態降水非常多,那麼相反,冰川將開始擴展。
比如,喜馬拉雅-喀喇崑崙山脈上的最大冰川正在發育之中,它不僅沒有消融,大小反而在穩定增加。這是《北極、南極和高山研究》(Arctic, Ant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期刊上刊登的一篇研究中說的。
阿爾泰山的馬阿捨伊冰川(Maashey)也不落後,自2014年以來顯示出相當穩定的增長。
還存在一個可能的原因,包括西伯利亞聯邦大學內的研究們都對其進行了研究。
森林生態體系蒸發出大量水分,隨後“對雲彩進行補充”。《自然》(Nature)雜誌一篇文章中說,研究者們幾年前確定,這個過程可以確保90%的蒸發水。
“這樣,人類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引起的破壞越多,那麼森林面積的減少就越厲害,大氣中的水分就越少,結果可能就是山區降水開始越來越少。這應該會影響到冰川消退的速度”,——沙拉富季諾夫最後說。
按照中國科學院的數據,1990---2010年間的冰川消退速度比1956——1990年間要快一半多。這導致在距離山城甘肅敦煌縣城不遠的地方,從山上流下的水在過去300年來第一次在荒漠中形成了一個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