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中國表現出良好的業績。這要得益於對抗冠狀病毒感染蔓延的有效措施。商務活動正在恢復。 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萬億元,同比增長0.5%。中國商品出口也在增長。8月出口同比增長13.7%:是一個月前的兩倍。相應地,人民幣匯率正在上升。自6月下旬以來人民幣升值4.5%,是自1981年以來的最大季度漲幅。
然而,如果中國不改變自己的增長模式,那麼抗疫措施成功帶來的“經濟歡喜”很快就會結束。以前它是基於出口和外國投資。直到2019年中國經濟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的規模一直在不斷增長。如果說2013年中國吸引了1239.1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那麼到了2019年這一數字已經升至1412.3億美元。現在的困難是,國外的自由資本以及用於中國製成品消費的自由資本要少得多。經濟不景氣導致實際購買力下降和失業增加。中小企業遭遇困難。結果為了以某種方式支持商業和消費者活動,許多西方國家的中央銀行都在推行零利率政策。
龐大的國內市場使中國公司,尤其是技術公司在過去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騰訊控股的市值為5097億美元。阿里巴巴集團空股5450億美元。兩家中的每一家的資本規模都大於三星、大眾汽車集團或英特爾。而在整個全球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的Facebook僅領先一點:5837億美元。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逯建教授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正因為如此,中國政府將賭注押在技術基礎設施的發展上,這將有助於進一步釋放國內市場潛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逯建教授說:“現在提的是新基建,不再是傳統的鐵路、公路、機場這類的基礎設施了。中國現在主要在搞跟5G有關的基礎設施,這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不是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而是一種技術進步的手段。建設那麼多塔站,建設就是投資,需要花錢。另外,建成了可以提高網速,上很多新的產業,比如自動駕駛。”
在新基礎設施和數字化方面的投資具有良好的乘數效應。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的一份報告,對數字技術的每一美元投資都可以為GDP帶來20美元。這比傳統行業的投資回報效率高出5倍以上。到2025年全球數字經濟預計將達到23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24.3%。因此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已經將數字經濟確定為國家戰略重點。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外國直接投資研究中心主任盧進勇就此指出,積極的數字化使我們能夠走上更快的發展道路,提高增長質量。
他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說:“這些年,我們的經濟增長正在逐漸地走向動力轉換的一條路。原來我們是靠要素投入,靠外延式的發展,不斷地建新的項目,或者說不斷地擴大投資規模等等,而這些年我們逐漸地在轉換,現在我們是內涵式的發展、集約式的發展、創新式的發展、高質量式的發展,依賴甚麼呢?依賴技術的進步,依賴管理模式的創新來實現增長。也就是說,經濟增長的動力是可持續的、是可控的,這樣可持續可控,那麼經濟的韌性就比較強。”
“雙循環”戰略並不意味著中國將進入自力更生和封閉模式。外部市場,即出口市場同樣重要。中國將繼續與外界合作,而且中國對擴大跨境合作持開放態度。禁止外國投資的行業清單在不斷減少。在許多行業中,已經取消了多年來存在的對外資最大份額的限制。因此外國公司現在可以參與中國新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並從中獲利。德國大型企業集團的子公司西門子PLM軟件公司(上海)已與烏魯木齊市政府簽署協議,為新基礎設施建設中歐數字創新基地。它應該成為刺激該地區新興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平台。美國的Honeywell在武漢開設了創新中心。中國市場的前景廣闊。僅上海一個城市就計劃在前48個新基礎設施項目中投入380億美元。在未來兩年內計劃在大都市中安裝超過3萬個新的5G基站,並為電動汽車開放超過10萬個“智能'”充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