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1945年8月9日展開作戰行動,旨在摧毀日本關東軍、佔領滿洲里和朝鮮,最終於9月2日結束戰鬥,摧毀了日軍。
塔夫羅夫斯基指出,蘇聯投入對日戰爭後中國戰場的艱難局面得以徹底扭轉。
塔夫羅夫斯基稱,“蘇聯紅軍利用抗擊德軍取得的戰略戰術經驗,在滿洲里實施了典型的短促決勝進攻作戰。我軍在滿洲里戰略性戰役中的傷亡為2萬人,約佔集群總數的0.7%;而日軍僅被俘就超過60萬人。”
專家表示,把關東軍稱之為集群更正確,因為其編內包括3個方面軍,每個方面軍包含2-3個集團軍,總人數超過100萬。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在8月6日和9日遭到原子彈轟炸後並沒有投降,而是到了8月19日才大量投降。
塔夫羅夫斯基說,“中國人民持續抗日14年,犧牲3500萬人,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中國領土牽制了日本大約三分之二的兵力,以可怕的傷亡為代價防止了日本在二戰太平洋戰區獲勝,否則整個戰爭進程將重新改寫。”
塔夫羅夫斯基強調,在滿洲里戰役進程中的合作為蘇聯與中國共產黨代表協作積累了第一次重要經驗,為後續配合中國共產黨打擊蔣介石政權的合作奠定了基礎,“蔣介石政權親美反共、不友好的跡象顯而易見,蘇軍阻止了國民黨軍隊進入中國東北,而中國共產黨1946年正是從東北發起了勝利大反攻,直至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