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稱,紫外線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生命滅絕的原因。由於全球變暖引起的臭氧層消耗,對與大多數泥盆紀生命體來說輻射是致命的。
研究者們在格陵蘭島東部和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脈發現了可能是泥盆紀時期的植物化石樣本。
在氫氟酸中溶化化石時科學家們成功地分離出古代植物的孢子。這些孢子與平常的形狀不同,尤其是它們的刺的形狀。
研究者們認為,孢子的錯誤形狀是由於紫外線破壞了它們DNA的結果。還在許多孢子樣本中發現了色素,這種色素是作為紫外線輻射水平增加時的保護機制而出現的。
輻射對於陸地和潛水中的動植物具有破壞性。某些植物成功存活,但是一些森林生態系統被破壞。四足動物和盾皮魚綱滅絕,鯊魚和硬骨魚替代了盾皮魚綱,它們成功存活並在現在生態系統中保持著魚類的主導地位。
科學家們強調說,在地球急劇變暖時臭氧層自然地被破壞掉,因此“不可避免地做出結論”,必須意識到類似的滅絕情況可能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