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5月24日,蘇聯將旅順軍港交給中國。至此,圍繞著這座城市發生衝突以及通過該港口在中國、俄羅斯和日本之間通航的近60年歷史告一段落。旅順於19世紀80年代建於同名漁村的原址上。
米雅格科夫稱,“1955年,蘇聯無償放棄旅順港,以證明中國是一個真正的獨立國家,並幫助北京鞏固其外交政策立場,這對已證明自己反殖民主義立場的莫斯科很重要。”
米雅格科夫提到,直到1945年,旅順港和通過1905年簽署的《樸茨茅斯和約》搶來的遼東半島都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下。二戰期間,這座城市一直處在戰區之外,直到8月22日,蘇聯空降兵進攻旅順港,日本守軍淪為戰俘。直到最後時刻,危險依然存在,美軍之前就已經登陸旅順港,他們的軍艦就在附近游弋,直到看到蘇聯軍隊出現才悻悻離開。
米雅格科夫稱,“佔領旅順港是蘇軍肅清日軍的‘滿洲戰略攻勢行動’的一部分,100萬關東軍被圍、被剿、被俘。日軍共損失70多萬人,其中64萬多人被俘。蘇軍則有12000人犧牲。”
這位歷史學家回憶,根據當月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旅順被租給蘇聯作為軍港使用,租期30年。
米雅格科夫稱,“將旅順港交還中國是自然而然的措施——內戰結束、民族統一、國力迅速加強的中國不再需要外國駐軍在自己領土的存在,即便是友軍也不例外。1954年10月12日,在朝鮮戰爭結束後,中蘇雙方簽署了將旅順交還中國、蘇聯撤軍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