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數據所得出的基因功能性的差異是由地理環境所引起的,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那些受到自然環境選擇的基因必然在不同的地區會呈現不同的形態,這種差異就是不同的氣候環境選擇的結果,而這些結果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中國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輝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和廣播電台採訪時解釋了基因之間的差異。
“例如地中海氣候炎熱乾燥,使得地中海人群夏天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防止脫水,故而他們皮膚的通透性比我們要低得多。而我們生活在季風性氣候下,因此我們體內多餘的熱量更多地是通過排汗釋放,所以東亞人群的發汗能力就比歐洲和西亞人群要高得多。這就是不同氣候對人體的選擇所產生的作用”,——李輝舉例說。
李輝認為,類似研究為醫學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因為許多疾病的治療都應該考慮到不同人群的基因特點。正因如此,重要更適合於中國人,但經常對歐洲人和非洲人無效。
李輝說,“有的人用藥後很快就能痊癒,有的人則不行,甚至還會產生副作用或者出現致死情況。而這就與基因突變有關聯,也可能與平日的飲食等各方面因素相關。所以我們當前的醫學也要推進到精准醫學的階段,把各地的或者甚至精准到每個人的基因組與治病用藥各方面的因素聯繫起來。只有綜合因素,我們才能夠決定精准化的治療方案。我認為這也是新時代的醫學。目前這項工作就是為中國人做的第一步,即分析清楚基因組的差異。”
研究還指出,就連酒精耐受性都與基因稟賦直接相關。比如,生活在中國北部的中國人比南方人的酒精代謝能力更高,酒精代謝能力最高的當屬西藏人。
這項研究基於27個省的的 8 個民族(漢族,回族,滿族,苗族,蒙古族,彝族,藏族和壯族)的10588位參與者的基因數據分析。
李輝把這一切與人群的基因、歷史和生活方式聯繫起來。
“新陳代謝方面會受到兩個因素影響,一個是地理環境,一個是歷史。不過基本上地理影響佔比更多。可以說不同地方人群產生差異,其背後的故事或者因素非常複雜。反映到表面或許看起來只是飲酒能力的不同,但實際上卻是複雜的地理環境和歷史事件造成的影響”,——李輝指出。
所開展的研究是“中國代謝解析計劃”(China Metabolic Analytics Project,ChinaMAP)的一部分。這一計劃對中國人的基因開展族群研究,旨在預防和治療非傳染性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