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改變中國人用餐文化

© AP Photo / Mark Schiefelbeinstaff members wear face masks to protect against the spread of the new coronavirus as they work in the kitchen at Little Yunnan restaurant in Beijing
staff members wear face masks to protect against the spread of the new coronavirus as they work in the kitchen at Little Yunnan restaurant in Beijing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逐漸緩和後,全中國的各個餐館都開始復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和廣播電台記者直接從當事人那裡得知,新冠疫情是否對消費者的餐飲習慣產生了影響。

中國的疫情高峰在3月中旬已經過去,當時全國的公共交通已經復工,咖啡館、餐館和購物中心也開門營業。

按照百度(Baidu)的數據,截至3月初,北京超過90%的公共飲食機構開門迎客。其它一線城市的指標與首都北京區別不大:上海87%的咖啡廳開張,廣州——超過84%,寧波——超過82%。

但人們仍像過去一樣擔憂進入餐館和咖啡館,更傾向於呆在家裡。一些人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信社和廣播電台採訪時指出,雖然疫情期間人們的飲食偏好沒有發生變化,但必須呆在家中、遵守預防措施已經教會他們自己做飯,有些人甚至打算把新近養成的習慣保持到疫情結束後。

© Sputnik / Lida Stanchenko雖然疫情期間人們的飲食偏好沒有發生變化,但必須呆在家中、遵守預防措施已經教會他們自己做飯,有些人甚至打算把新近養成的習慣保持到疫情結束後
新冠疫情改變中國人用餐文化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雖然疫情期間人們的飲食偏好沒有發生變化,但必須呆在家中、遵守預防措施已經教會他們自己做飯,有些人甚至打算把新近養成的習慣保持到疫情結束後

“疫情前後飲食習慣和偏好沒有發生變化,不過沒有再選擇過外賣服務,基本都在家用餐”,——北京的蔣女士說。

“疫情前我都是在外用餐比較多,口味偏重。疫情期間則基本在家自己做飯,口味也越來越清淡。不過這種變化是被動的,待疫情結束後,我還是會選擇在外用餐,畢竟方便”,——北京的郭先生坦言。

還有一些人指出,他們開始吃得更多。

“因為還沒有復工,所以飲食時間有所變化,從過去的早中晚一日三餐改為了早午餐、晚餐和夜宵”,——惠州的孫女士說。

儘管如此,人們在翹首以待危險過去,好再次前往自己喜愛的餐館,品嘗在隔離期間日思夜想的美味佳餚。

Китай. Ухань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湖北“復蘇”情況:復工人員離鄂返崗 公司有序恢復生產

疫情過後我會最先去海底撈火鍋店”,—— 孫女士說。

“能夠去餐廳的話我應該會最先點麻辣小龍蝦”,——北京的郭先生說。

浙江工商大學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周鴻承博士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和廣播電台指出,疫情可能促使中國用餐文化發生某些轉變。

“我認為飲食結構和菜餚內容發生改變的可能性較小,因為飲食結構的穩定性很強,清淡、素食或重口味等習慣的改變是非常困難的。但是考慮到飲食衛生問題,可能一些飲食方式會發生變化,比如實行分餐制和公筷制、勤洗手等等”,——周鴻承說。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工智能的應用範圍在餐飲業擴大。據《中國日報》(China Daily)報道,山東濟南市一家餐館的廚房中已經出現了機器人——設備一鍵啓動,按照既定程序向炒鍋中加入油、原料和調味汁,明火加熱,均勻翻炒,持續穩定,可以烹飪30多道菜餚。《中國日報》援引瞭解內幕者的話報道,這只是人工智能技術在餐飲業得到更大應用的初步步驟而已。

© 照片 : 山東凱瑞商業集團山東濟南市一家餐館的廚房中已經出現了機器人——他們往菜餚中放油和調料,注意不要把米炒糊了,可以烹飪30多道菜餚。
新冠疫情改變中國人用餐文化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山東濟南市一家餐館的廚房中已經出現了機器人——他們往菜餚中放油和調料,注意不要把米炒糊了,可以烹飪30多道菜餚。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