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地說,“鯤龍”號並非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飛機——俄羅斯A40“信天翁”在測試階段的最大起飛重量為86噸,而“鯤龍”號為54噸。但因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俄羅斯缺乏資源,“信天翁”從未投入批量生產。該項目曾一度被遺忘,但在2018年俄羅斯軍事和工業界多次提到可能恢復其生產計劃。
最終能否恢復,目前尚不清楚。目前俄羅斯正在基於“信天翁”生產Be-200水上飛機,但尺寸要小得多。Be-200是一架主要用於撲滅火災的民用飛機,雖然俄羅斯國防部也少量購買其搜救版本。
在搜救方面,它可能比“鯤龍”有一些優勢。它只有兩台發動機,重量更輕,速度更高,能運載同樣重量的水(12噸)。可見,在應對緊急情況時,它可能更高效、更經濟。
然而,Be-200的優勢也就到此為止。它在適航性方面不及“鯤龍”——中國飛機可在有著更大風浪的海面降落(至少是這樣設計的)。另外,俄羅斯飛機的航程和飛行時間較短。正因為如此,Be-200在海上營救和巡邏中的用途或更有限。
根據對包括總設計師黃領才在內的中方研制者們的採訪內容,可以得知,此款飛機的主要買家可能是隸屬中國武警的中國海岸警衛隊。這是一款功率強大的水上飛機,其飛行距離長且具有適航性,非常適合用於中國維護南海利益。具體來說,可以用於巡邏、營救(海浪適中),為沒有自己飛機場的偏遠島嶼提供補給。
此款飛機也可能於海軍有益。航程如此之大的水上飛機可以用作將小股特種作戰部隊送到太平洋島嶼的工具。它非常適於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的太平洋群島的前沿基地。
大型水上飛機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美國和日本軍隊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戰後此類軍事裝備之所以逐漸變少,是因為北大西洋成了當時軍備競賽的主要舞台,而爭奪遠處海洋小島都已不再是各國計劃中的重點。
中國一直對大型水上飛機的建造感興趣,並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在哈爾濱飛機製造廠生產了少量的SH-5型水上飛機。
這些飛機曾在中國海軍航空兵部隊服役很長時間。設計製造AG600過程中,有可能會借鑒它們的生產和使用經驗——AG600與SH-5具有許多共同特性。因此,我們可以預期,隨著2020年代前半期量產的開始,這款中國飛機的生產將大致按原定計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