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專利機制基礎——《專利合作條約》簽訂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該條約保證締約國提交保護髮明的專利申請流程一致。從這套機制存在以來,美國長期佔據專利申請數量榜首。一般認為,自由的資本主義氛圍鼓勵創新精神 、推動創新發展,正因如此,美國吸引著來自全球的優秀人才,他們在最有利的環境中工作,並最終逐步增強美國的科技能力。
鄭安光:“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科技教育水平在加速提高,逐步追趕發達國家。由於中國人口基數龐大,科研人員和相關研究機構的數量較多,所以毫無疑問專利數量會迅速增長。而美國仍然保持著平均發展速度,因此專利數量被中國趕超也不意外。”
他表示:“我認為專利的總數肯定是衡量國家科技能力和科技潛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但並不是唯一的指標。首先,除數量外,還有專利的質量問題,包括專利的科技含量以及是否能夠在推動科技和產業發展方面發揮較大的作用。其次,像原創性研究項目和論文的數量、具有突破性進展的項目數量等等,也都是衡量國家科技潛力的標準。”
中國在應用領域取得長足進步。比如,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一些從事人臉識別的初創企業佔據領先地位。比如商湯科技,估值1500億美元,被認為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初創企業。但另一方面,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能力不足。比如,雖然中國的人工智能領域論文數量已經在超越美國,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也仍然比美國的多一倍,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可以提供全球領先的成品產品,但卻離不開美國企業研發的芯片。
中國過去發展科技的策略讓人一目瞭然。中國不同於美國,在技術領域算後來者,所以中國使用已有的基礎科學成果並使用自己的相對競爭優勢:廉價勞動力和較大的市場,這完全符合邏輯,也幫助中國在應用領域脫穎而出。但是,這種方法只在全球市場自由及開展科技交流時有效。並且,中美技術對抗證實這種方法容易受到影響。
美國想限制向中國出口技術。華為及一系列技術公司被美國商務部列入黑名單,導致這些公司更加難以從美國供貨商那裡購買技術、配件和軟件。上周媒體報道稱,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實施美國技術出口新規。如果新規實施,諸如台積電等非美國芯片生產商也不能向中國供貨,因為台積電使用的生產設備也使用美國技術。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大概預見了這種情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多次強調,必須自食其力,發展本國基礎技術。中國在2016年就批准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定下保障高科技產品進口替代比例在2025年前達到70%的任務。在微芯片方面,中國目前自我保障度只有16%,進口芯片比原油還多。但中美技術對抗讓中國無路可走,只能加快發展本國技術的步伐。有意思的是,美國想遏制中國發展,卻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中國徒有大量專利和科研論文,卻未能真正成為全球技術大國,美國的舉動可能會促使中國克服這一唯一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