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記者,具體說來就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的13名僱員,被取消了記者證。這是中方對此前美國要求中國媒體駐美機構裁員的回應。北京認為,中國駐美媒體被美方大批裁員就是被驅逐。美國記者被禁止在中國繼續活動,包括在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台灣企圖趁機利用這個衝突局面。上週六負責台灣對外關係的吳釗燮(Joseph Wu)在推特上寫道,這些記者會發現這裡的人們“帶著真誠和燦爛的笑容張開雙臂問候你們”。
台北無疑走上了與北京公開惡化的道路。吳釗燮把這些記者描述成了似乎是大陸禁止言論自由的受害者,而北京則指出,這是對美方無理打壓中國媒體駐美機構被迫進行的必要對等反制。
自美國總統簽署所謂的《台北法案》僅過去一天,吳釗燮就因挑釁性地邀請美國記者去台灣而在社交網絡出了風頭。這種邀請看上去恰好是為了急於感謝美國政府通過了一份承諾在國際上加強對台灣給予政治支持的文件,其中包括,華盛頓千方百計推動台灣獲得在國際組織中的成員資格,並對那些“破壞”台灣在世界上地位的國家施加經濟和政治影響。
北京對美國通過所謂的“台北法案”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並強調,這是對其他主權國家同中國發展正常國家關係的公然阻撓。北京稱這是赤裸裸的霸權主義邏輯,並敦促美方糾正錯誤,否則必將遭到中方的堅決反擊。
當然,美國有可能向那些打算中斷與台灣官方關係並準備與中國大陸建交的國家施加壓力。但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時殷弘教授認為,美國的壓力不會產生決定性的效果。時殷弘教授說:
“我認為,美國有這樣的能力。因為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影響力都較強,再加上文化意識形態的因素,所以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定的壓力。目前的問題在於不同國家面對美國壓力時的意識和能力都有所不同,特別是在加勒比地區,如果他們意與台灣斷交和大陸建交,確實需要一定的決心。美國在這些地區的傳統影響力較大。我想不同的國家會根據自己的意識和能力來回應美國的壓力。所以一般來看,美國的壓力不會產生決定性的效果。”
自2016年現任政府執政以來,台灣的七個前盟友與它斷絕了官方關係,並轉而與北京建立了外交關係。 對於台灣當局和美國政客來說,這無疑是重大外交失敗。美國一直呼籲台灣盟國繼續保持與台灣的友誼。顯然現在又在做出新的嘗試,以保留目前與台北保持官方關係的僅有的15個國家的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