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七十年充滿了許多不同的重大事件:既有巨大的成就,也有嚴重的困難。翻開中國歷史的這一頁,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是被戰爭和內亂摧毀的經濟的恢復,社會經濟制度的徹底轉變,在創造現代經濟基礎方面的巨大進步;另一方面是在類似"大躍進"這種迅速加快經濟發展中成千上萬老百姓的人力和資源的浪費。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政治思想運動,旨在消除舊社會的不完善和不公正、造就"新人"、建造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模式,以及類似"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這類相互矛盾的現象。
我們還可看到在此之後的改革以及中國社會固有的巨大發展潛力的逐步解放,進而讓人們在"中國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領導結束之時能夠看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迅速崛起,在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眾從貧窮落後日益走向繁榮。今天在提出了實現"中國夢"口號的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已經近乎解決以前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讓國家徹底解決貧困問題。
當然,在中國共產黨1949年執政之初,中國已不再像在中華民國時代那樣處於國家解體的邊緣。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就徹底擺脫了國際體系中所有與不平等地位有關的要素,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然而,正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中國才得以迅速崛起,具有了強國的地位,如今正在努力爭當全球領導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發生在"冷戰"剛剛拉開序幕之時,而"紅色中國"出現這一事實本身是使其強化的一個額外因素。因此,最初新中國在國際舞台的定位顯然符合兩極世界的邏輯,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北京隨後開始宣稱自己是世界政治中的一個特殊極點--這反映在毛澤東關於存在"三個世界"的理論上。後來鄧小平又提出了"韜光養晦、善於藏拙、決不當頭"的方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領導人也正是這樣做的,以便努力改善與現代世界所有主要勢力的關係--中國的確沒有對不直接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表現出甚麼特別的興趣,而是把經濟建設和全面實現現代化當作頭等大事來抓。
然而,到了21世紀,在中國逐漸成為一個全球性參與者的過程中,這種情況正在漸漸發生改變,因為中國工業和企業的利益已經覆蓋整個地球。中國當代領導人提出"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倡議表明,中國努力的目標已經不只是成為世界秩序中的積極參與者,也應是建立新型世界政治體系的主體。新的世界秩序在西方經濟、政治、甚至西方國家政權削弱以及新的力量中心崛起的背景下正在形成。
近年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以來),中國歷史學家和一些文章作者已經習慣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分成幾個大的時間段。例如,現在已經習慣談論新中國的第一個三十年(1949-1979年)--這是毛澤東時代(經典社會主義時期),第二個三十年(1979-2009年)--國家走向改革開放之路(社會主義改革時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如果中國經濟目前的發展步伐繼續保持下去的話,在新中國的第三個三十年,中國的GDP將超過美國並接近發達國家的人均水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2021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望達到1.2萬美元的水平。到新中國成立100週年之際(2049年),中國領導層計劃總體完成國家現代化進程,讓中國在世界上佔居當年孫中山和許多其他政治家曾經夢寐以求的地位。
總的來說,前兩個時期幾乎與形式上的紀事原則相吻合--改革的第一個十年和第二個十年。第二個"十年"實際上稍長一點--從1989年到2002年--這是江澤民領導時期。接下來的十年是胡錦濤和溫家寶的十年--它完全符合鄧小平確定的每10年輪換一次領導層的原則。第四階段始於以習近平為領導的第五代中國領導人開始執政的2012年,目前仍處於現在進行時。這一階段何時收尾,在全國人大去年取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任期限制後,已是個未知數。
2015年提出的"四個全面"理論有助於理解第五代領導人治理國家的方法。這"四個全面"分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即保證對法律的尊重)、"全面從嚴治黨"。中國媒體強調,"四個全面"的核心原則是堅持走"中國道路",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的優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到來之際我們看到,中國擁有很多大的機遇,但也會面臨諸多複雜的挑戰。然而,中國人對自己國家將能成功應對這些挑戰,並將在"第三個三十年"時期迅速向前邁進充滿信心。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社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