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在日本大阪峰會期間達成了共識。美方宣佈,中國將大量購買美國農產品。做為善意表達,中國在峰會前購買了54.4萬噸大豆。這是3月份以來最大的一筆。但此後再未有過成交。《紐約時報》援引談判消息人士的話寫道,中美對大阪達成的共識有著不同的理解。特朗普認為,購買農產品是使美國讓步的必要條件。而讓步的具體內容是,特朗普不推出新關稅。美報指出,並未有過大批量購買美國農產品的共識。這樣,如果中國增加農產品進口,也僅是在貿易談判取得重大進展之時。但目前談判並沒有甚麼突破。
這種分歧,可能給談判進程造成相當的複雜性。目前,雙方時而向對方實施打擊,時而又恢復對話。中國社科院戰略研究院專家張寧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這樣指出。
他說:"現在雙方恢復到談判的進程當中,是一種‘邊打邊談'的狀態。雙方都願意繼續尋求合作這個是不容置疑、沒有問題的。但是雙方回到談判桌上來,並不代表雙方放棄了所有可以制裁對方的措施。中方希望看到雙方都有實質性的退讓,而不是說中國先進行實質性退讓,來換取在談判當中美國更加積極的態度。在大阪達成的協議為中美貿易談判確立了一個合作的態度,但這並不代表在談判的過程中完全沒有對抗。雙方談判的主流是尋求合作,但在談判的進程當中,雙方實質上是在進行‘扳手腕',是看誰的反制措施能夠在經濟上讓對方更難以接受。這個叫做‘邊打邊談、以打促談'。"
"如果只是進行談而沒有打的話,那麼對方在談判的過程中就可能對我方要價很高、很囂張,可能就會覺得我方處於弱勢地位,所以我方必須要顯示出自己反制的實力,才能更好地促進談判。第一,是為了爭取一個更好的談判結果。第二,當顯示出自己的反制實力的時,也能夠加快談判進程。這樣就可以讓對方意識到,我方和對方的實力是比較接近的,並不是對方想象的那麼弱,這樣對方才會更願意做出一些讓步,我們雙方才會更容易達成一致。幾個月前中美摩擦的主流態度是對抗,而現在主流態度是談判、合作,在此之外進行暗中較量。雖然這次談判可能會經歷幾個月的時間,會比較久一些,但是我認為這一次的談判不會有大的反轉,應該是能夠談成,而不會又一次中止談判,走上對抗的道路。因為五一之後的這一次對抗是比較明顯的,而美國那時就是在以完全斷絕談判來試探中國的底線,而中國已經把底線亮得很明白了,各大媒體的表態也是比較明確。"
但華盛頓不想取消關稅。且宣佈,北京僅給一些承諾是不夠的。特朗普政府中的硬派,呼籲在北京未完成所有承諾前,還是把單方面制裁措施留下了,直到所有貿易單位完成美方各項要求。再有,美方有權使用單邊制裁,如果貿易交易不暢的話。
對於特朗普來說,中美達成農產品購買共識是相當重要的。首先,他依然關注貿易逆差,而此項措施能夠幫助縮減逆差。其二,在總統新選過程中,特朗普依然依賴於農場主。為此,需要保持良好的經濟條件。考慮到美國1/3的農產品銷往中國,中國是否採購,一定程度說,決定了特朗普的政治命運。
特朗普的反對派已在"嘁嘁喳喳",認為總統做了過多的讓步。問題在於,美國總統將通過怎樣的決策,是理性的還是衝動的?是否在尋找新的讓步,以便保障農場主有個穩定的市場。或者,再次書寫憤怒推特,將兩國之前的談判努力付之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