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唱歌手馬森介紹,儘管中國尤其是北京的"地下音樂"已有很長時間的歷史,但將其單獨分出還是相當複雜的。原因在於,主流音樂和可替代音樂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所有這些,都是主流媒體的貢獻。因為他們突然開始大量報道嘻哈音樂了。
他說:"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即使是地下音樂也能通過網絡迅速蔓延傳播。小眾音樂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全國,都在變得更受大眾的歡迎,甚至超過主流音樂。"
而對饒舌歌手吳肇輝來說,他所從事的地下音樂,界限要更為清晰。
他認為,如果音樂人寫了首歌,一夜成名:播放破億,廣告,公交站牌,商場都在放,那這首歌就不是地下音樂了。地下音樂與內容無關,與點擊量和關注度有關,因為是小眾的,所以才叫地下音樂。
他說:"一個真正的音樂人要考慮的是好的作品,而不是這首歌的市場,聽眾,以及人群。這些事應該交給做生意的人或者經紀, rapper只負責出好的作品就夠了。所以我覺得地下的哥們之所以還在地下,正是因為他們太real了,不管播放量,不管評論數和有多少聽眾。"
如此,替代音樂在北京所謂的小型現場演出場所(Livehouse)中"存活"。在北京紋身小圈子中,小舞台上音樂會、周圍牆體各種繪畫是相當流行的事情。這種音樂會,更多吸引的是大學生和高年級中學生。
據馬森介紹,他在這種Livehouse中如魚得水。
他說:"我十六歲的時候第一次去Livehouse 看了一場地下音樂的演出。而現在我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每個月甚至每周都會在Livehouse演出。"
據吳肇輝介紹,正式小型現場演出場所文化使他成為音樂人。
他說:"北京的地下音樂是有很高門檻的,rapper太多了,但能讓我覺得真的能被稱之為北京rapper的人不到二十個。"
馬森認為,地下文化的受眾越多,那麼它的質量就會出現相當大的變化。
他說:"從業者越來越專業,越來越趨向於工業化。雖然還沒有達到國內外頂級標準,但是大家的意識已經形成了,做事的態度也在轉變。可能最早的一批從業人員是一種‘玩票兒'的心態,當一個愛好,而現在的從業人員是真的把地下音樂當一份工作來對待。"
據他介紹,外界關注的程度變得越來越高,這點促使音樂人對自己的創作提出更多的要求。
馬森強調,饒舌樂者的責任也變得越來越大。
他說:"我們的演出現場最小的觀眾是十一歲,他的三觀正在形成。此時我會有一種使命感,我會思考我的歌詞內容、我說過的話會不會給這個孩子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或者說是成了他的‘壞榜樣',他有可能盲目效仿,甚至是若干年後他就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我想的是我們應該怎麼正確引導他們。"
很難釐清,地下音樂的終點和流行音樂的起點在哪裡。要知道,存在是事實是,地下音樂正變得越來越流行。但饒舌歌手認為,評價替代音樂人的不變要素,不是金錢、也不是受眾,這些都不是目的。更為重要的是,說出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這樣,將這種文化變成大眾文化才是正面的趨勢:這樣,替代演唱者的聲音才會被聽到。但是,獲得認同之後,能否還保持真誠,將取決於演唱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