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針對兒童節的設立,有這樣的解釋。認為我們的同胞為此做出了貢獻。差不多100年前,即1925年,中國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時逢端午節為當地的孤兒舉行了一場活動。大家都知道,端午節象徵夏季的開始。數十名不幸的孩子,有了吃飽飯的機會。中國外交官的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響應。正是由於這個倡議,此後才有了國際兒童節日的出現。
記者:在不同的國家,兒童遭遇不同的危險。國際社會面對很多威脅都能從容應對,比如免受戰亂、成年人的惡意攻擊、使孩子們免受飢餓和病痛,避免不良信息和惡習。但是,在自然災害面前,暫時還無能為力。
記者: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大地震,幾乎讓7萬人失去了生命。大約18000人失蹤,另有30萬人受害。汶川縣所遭受的損失最重。在地震中心,俄羅斯的救助者們清理受損建築物,動用直升機向山區運送食品和藥物。在外國救助隊伍中,他們是第一批到達的人。
記者:汶川居民就此向上個月抵達此地的俄羅斯“海洋”兒童中心的員工們做了介紹。這座太平洋海岸靠近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兒童療養院代表團,受習近平主席的邀請到中國進行為期2周的旅行。
記者:“海洋”療養院曾接受中國震區900多名孩子的休養和治療。中心員工娜塔莉婭·加加爾金娜-佩特里克向衛星通訊社這樣介紹道。5月18日,在“海洋”代表團下榻的成都明悅大酒店接受了我們的採訪。娜塔莉婭·加加爾金娜回憶起2008年7月第一批孩子抵達“海洋”的情景。
娜塔莉婭:
“當時,我做輔導員工作。我記得,我們準備中國孩子到來時是多麼的擔心。當時大約有500人,年齡在9-16歲之間。都是地震中受災家庭的孩子。有的失去了父母,有的失去了親人。他們到達‘海洋’時相當的疲弱不堪,備受痛苦和驚嚇折磨。我們的任務是,讓他們從緊張情緒中走出來,幫助他們再次進入童年。最小的孩子,有時在深夜哭泣,呼喚著媽媽。我們像擁抱自己孩子那樣擁抱他們,給他們唱搖籃曲。”
記者: 據娜塔莉婭介紹,在“海洋”兒童中心,中國的孩子們與俄羅斯的同齡人住在一起,同去食堂、去沙灘,一起遊戲和從事體育活動。
娜塔莉婭:
“中國客人最喜歡的是被稱之為‘小河流’的遊戲。也就是孩子們牽著手,一對對的站起來。剩下沒有配對的,穿過隊伍,給自己選擇夥伴。這樣,在‘小河流’的前面,就有了新的一對,而剩下的那個,跑到隊伍最後面,重復第一個孩子的動作。如此生生不息。‘小河流’遊戲能讓孩子們有相互接觸的感覺,克服孤獨感,建立友誼。”
記者:每一個中國孩子隊伍都配有翻譯。但是,需要翻譯的時候並不多,因為經過幾天接觸後,語言障礙通常就消失了。但還有另外的問題。
“海洋”中心輔導員娜塔莉婭說:
“對中國人來說,唯一不習慣的是俄羅斯的飲食。對此,我們作為主人確實沒有這個準備。但我們的廚師很快適應了,在菜譜中加入了新的菜餚。從中國運來四川人喜歡吃的食品和配料,包括350公斤辣椒醬。孩子看到桌子上帶有辣醬的麵條,興奮的幾乎跳了起來。每次換餐,都增加了2-3公斤。記得中國孩子們回國與‘海洋’中心道別時的情景,非常的感人,所有人都流淚了。”
記者:來自北川市的司俊飛(音譯)是500名2008年夏在‘海洋’療養者之一。這個24歲小伙子的命運堪稱範例:任何夢想都能實現。當然,為此要有強烈的願望。就這段歷史,小伙子向衛星通訊社做了介紹。
席浚斐:
“2008年地震後,我在2008年7月,作為四川地震災區赴俄療養團的成員來到了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區的‘海洋’全俄兒童中心療養了21天。在這21天時間里,我們得到了俄方人員非常精心的照顧,他們和我們一起做遊戲,教我們做手工藝品,幫我們一起成長,和我們聊天。雖然語言有些不通和障礙,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情感的交流。通過這21天的陪伴,他們給予了我們心理上很大的幫助,‘海洋’全俄兒童中心有一個習俗就是在離開海洋中心的最後一天,要向海裡扔一枚硬幣,許下自己的心願。當天我就寫了封信,首先表達了對我的祖國和對俄羅斯的感謝 !還寫下了我非常喜歡認識新的朋友,希望有機會再回到俄羅斯。我把這封信裝在了一個瓶子里扔進了大海裡面。”
記者:有意思的是,席浚斐的漂流瓶在大海中游了幾個月時間,在距海岸不遠的地方,被“海洋”兒童療養中心的一名員工發現了。之後又有了新的故事。
席浚斐:
“ 2014年10月,我獲得了中國國家政府獎學金,前往俄羅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遠東聯邦大學學習。現在我是遠東聯邦大學東方學院國外區研究學大四的學生,今年我家要本科畢業,然後我將繼續在遠東聯邦大學讀碩士。在2008年離開全俄海洋中心的時候,我是沒有想到能夠有機會再回到俄羅斯的。2012年我第二次回到了俄羅斯,感覺非常激動。2014年我獲得了一個去俄羅斯學習的機會,這對於我來說是非常非常幸運的一件事情。”
記者:在中俄關係的漫長歷史中,此類感人的故事數不勝數。全俄“海洋”兒童中心,按席浚斐的說法,對中國孩子來說是“愛的海洋”,是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之一。當然,在兩個國家,都希望建起更多的友好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