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們用避雷針來防止雷擊,但對於高度易燃設施而言,例如導彈發射點、大型油氣田、核電站等,普通的避雷設備可能作用不大。因此,物理學家提出另一種防護方法:在遠離受保護設施的地方,通過引出閃電的方式給雷雨雲放電。
目前有幾種引出閃電的方法,但都需要特殊條件,且花費高昂,難以實施。其中最簡單的方法是將人造水凝物送入雲中,人造水凝物類似天然的冰雹或雲中的大水滴。
國家研究型大學"莫斯科能源學院"的物理學家在俄羅斯科學基金會的支持下使用所謂的人工雷暴細胞(類似天然的雲)和大量水凝物進行了試驗。他們研究了用這些水凝物"控制閃電"的可能性。結果表明,使用水凝物時雷雨雲放電的幾率和程度都很大。
實驗中,物理學家把大量帶電水滴當作雷雨雲,把包著金屬箔的幾釐米大小的塑料泡沫當作人造水凝物。為了在"雲層"和"大地"之間引出閃電,用絕緣線將每4至7個水凝物連成一組,然後置入人造雷雨雲的中心和邊緣。
整塊雲中存在的電場在水凝物旁增強了數十倍,為電離過程創造了條件。在這種情況下,雷雨雲通過水凝物鏈引發的放電通道釋放電力的程度明顯增強。
實驗中,物理學家不斷改變水凝物的形狀、大小以及每組中水凝物的間距和組數,主要目的是確定怎樣的排列能夠使雷雨雲放電的幾率和程度達到最大。
"我們成功讓雷雨雲放電的幾率大幅增加,但無法使其完全放電。"莫斯科能源學院研高級研究院亞歷山大·捷姆尼科夫解釋稱,"我們得到的最好結果是放電30%,這可能足以讓接近易燃設施的雷雨雲在一段時間內,比如10分鐘,不會釋放閃電。雷雨雲的安全時長取決於它的形成過程。如有必要,可在遠離受保護設施處再次人為引出閃電。"
雷暴細胞邊緣是將水凝物送入雲中最理想的區域,因為這裡比中心區域更常發生放電。物理學家計劃使用無人機和攜帶炮彈及小型導彈的火炮裝置將水凝物送入雷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