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部門自然要遵循國家領導人的指示。中國國家林業局此前宣佈,五年內為園林綠化花費近800億美元。2018年應出現660萬公頃新林區。到2020年森林應復蓋全國23%的領土,而到2035年這一數字,根據中國國家林業局的計劃,將達到26%。主要綠化帶將出現在北方:河北省,內蒙古和青藏高原。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研究人員證實了中國在這個方向努力工作的成果。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如果說印度增加“綠地”的面積,主要是依靠農業的發展,那麼中國綠化取得的成就則應歸功於人工種植。正如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鄭挺穎指出的那樣,事實上這兩個國家綠化的手段完全不同,中國多年來一直在同沙漠化作鬥爭。
鄭挺穎說:“中國和印度的綠化面積增加的確是一個好消息,而且中國的情況比印度更加樂觀,中國的綠化42%來自植樹造林,32%來自農田,但印度82%的綠化都來自農田,森林的貢獻很小。印度的很多荒地是通過抽取地下水灌溉,變成可耕地,再種植農作物。這種做法有利有弊,好的一方面是增加了農產品產量,解決了糧食安全問題。不好的一方面是,這樣會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地下水,從長遠來看,不利於農業可持續發展。反觀中國的情況,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動員和組織了大量的幹部、解放軍戰士、大中學生義務勞動參與植樹造林。這對培育國民的環保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國土綠化在防治沙漠化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和成就,這是全國人民幾十年如一日,付出艱苦努力的結果,也是中國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的貢獻,這是造福全人類的事情。植樹造林對改善和提高空氣質量的確有很大的助益,‘三北(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工程’基本形成後,北京的風沙天氣大為減少。再者,綠化面積增加,樹葉能夠吸附空氣中大量的污染物,所以,綠化本身對空氣質量的改善是有幫助的。但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發展中大國空氣質量差的主因是快速的工業化、城市化。雖然兩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例如汽車、家用電器擁有量劇增),污染物排放量劇增。換言之,如果中國空氣質量水平一直停留在原來的水平,同時綠化面積大幅度增加,那麼肯定會有利於中國空氣質量的改善。但是目前的情況是,中國印度每年的污染物排放量與過去相比已大大增加,綠化面積的增加根本不足以對衝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
鄭挺穎接著說:“最主要的仍然是此前一些地區工業的無序發展,大量污染物來自工業生產。部分地方政府曾經奉行‘唯GDP論’,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企業大乾快上、無序發展、惡性競爭。前些年,鋼鐵、水泥、玻璃、電解鋁等產業帶來的污染物排放量是非常驚人的。當然,近些年中國也一直在進行環保治理,技術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管齊下。例如,把工業園區和居民區分開,將排污大戶的集中到工業園區中,對污染進行集中治理。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引入尾氣、污水處理設備,對企業加強監督監管,淘汰部分落後產能等等。這些舉措取得的成效頗佳,不少城市的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北京的藍天天數增多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
中國也為園林綠化引進了新技術。螞蟻金融公司研制的“綠色”軟件“螞蟻森林”號召人們將自己生活中的生態後果降至最低。該應用軟件建議人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環保做貢獻,例如,在線支付,或步行上班。給好的行為加“環保”分。當分數變足夠多時,公司將種一棵真正的樹。螞蟻森林的樹木將出現在內蒙古和甘肅省的沙漠地區。該項目的運作非常成功。已經種植5500多萬棵真正的樹。根據該公司的計算,在“綠色應用軟件”的幫助下,排放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至少每天減少5000噸。這就如同路上少了數萬輛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