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方面來說,這不令人吃驚。中國擁有14億人口,相當於美國人口總數的4倍,而且本國的中產階級正在快速形成。在過去20年內,中國的人均GDP增長了11倍多:從800美元增長到9000美元。據預計,再過10年後,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將增加一倍,達到6億人。中國政府指望把內需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未來發動機。
從另一方面來說,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各有不同,從克制的中立性預測,到極為悲觀的預測,應有盡有。官方公佈的統計數據表明經濟增速變慢,2018年的增速僅為6.6%,這是過去28年來的最差指標。而一些中國研究者立足於統計數據,獨立計算出了中國經濟增速。按照他們的計算,過去一年內的中國經濟增速不超過2%。
無論怎樣,哪怕是從官方統計數據來看,可以說,市場參與者、消費者和投資者對明天的信心在萎縮。中美貿易衝突尚未解決,也不能為此增加樂觀主義。倘若中美雙方在2019年3月1日前無法達成協議,那麼有很大的可能性預期中美貿易戰將升級,而這當然不會為中國經濟或消費者帶來任何好處。那麼中國零售市場為何會違背所有經濟運行規律而逆勢上揚呢?
所有事情都在於,在西方人的理解中,中國的零售市場不發達,因此無需對消費模式進行任何變革。可以立刻發展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為發展電子商務提供了方便的幫助。商界漸漸開始擴張,出現了把線上客戶和線下客戶連接起來的所謂О2О平台。阿里巴巴集團最初只通過天貓平台從事電子商務,隨後開始開設實體店。比如,阿里巴巴在杭州開了盒馬(Hema)超市,其中的許多過程都是自動化的,其中包括通過移動應用付款。
農村電子商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016年中國國務院公佈了消除貧困綱領,其中把電子商務與經濟多樣化和旅遊並列一起,作為與農村貧困作鬥爭的手段。阿里巴巴集團同年開設了2萬多個淘寶(Taobao)農村服務站。農民在淘寶農村服務站中可以學習如何在淘寶平台上操作,開設網店並銷售自己的產品。比如,在第一年試驗期間,遼寧省80%的草莓都是通過互聯網銷售的。京東(JD.COM)等其它電子商務平台隨後也參加了試驗。2017年全國出現了900萬個農村網店,創造了2800萬個工作崗位。這提升了農村居民的購買力。按照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18年農村地區包攬了全國在線銷售額的17.3%。
按照美國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的數據,中國電子商務佔世界電子商務總量的40%,但仍然具有增長潛力。按照不同的估計,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的交易額到2020年可能達到1.7萬億元,比當前指標多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