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實驗評估結果,使用該儀器時,受試者睡眠質量得到改善。專家認為,製造這種儀器的想法很有趣,但需要控制更為嚴格的進一步研究。
俄羅斯科學院高級神經活動和神經生理學研究所專家提出用超低頻電磁場影響大腦來治療失眠的方法。由於這種頻率的電磁波波長為幾千公里,所以專家不是做電磁場,而是脈衝,來影響大腦。超低頻電磁場頻帶與人和動物的大腦、器官及組織的生物電勢的頻率特點一致,因此,依賴中樞神經系統的所有器官對這些電磁場都有反應。
自然界中這種電磁場的形成與大氣層和太陽的相互作用有關,所以對影響生物鐘。
為了證實弱電磁場對睡眠的影響,專家開展了一項實驗,參與實驗的志願者年齡在20-30歲之間。發生器形成頻率為2、4、8、16、20、32和40赫茲的磁脈衝。
早上,實驗組報告各種睡眠參數,為睡眠質量、入睡時間、早晨的感覺以及夜間醒來的次數打分。對照組則在發生器斷開而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入睡。
"總的來說,我們得出的結論是,2-20赫茲的頻率有助於入睡和加深睡眠,20-40赫茲有助於讓夢境更加清晰,將人喚醒。"高級神經活動和神經生理學研究所睡眠與覺醒神經生物學實驗室主任弗拉基米爾·多羅霍夫表示,"頻率選擇應因人而異,根據存在的睡眠問題來定。將來,我們計劃繼續開展實驗,將電磁場生成器接入具有某種頻率的手機,以及為受試者提供手環,以便客觀記錄睡眠質量。"
專家認為,進行這些研究後可以向需要的人給出更加準確的建議。目前,實驗結果表明,32赫茲的頻率作用下,醒來時的自我感覺改善了7%。若頻率為8赫茲,夜間醒來的次數減少了10%。
在此實驗的基礎上,俄羅斯科學院列別傑夫物理研究所研發出一款助眠儀器,看起來像是一個黑盒子,一隻手能夠輕易托住。
"盒子里有三個線軸,有低頻脈衝電流輸入。"列別傑夫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伊利亞·布洛欣表示,"線軸將電流轉化為電磁場。電磁場在1.5-2米的距離內消失,因此不會影響鄰居的睡眠。"
該儀器的工作頻率為1-40赫茲,不僅可用於助眠,還可用作鬧鐘,因為提高電磁場頻率可以讓人更容易醒過來。與藥物不同,該儀器不會讓人上癮。
此儀器計劃於2019年4月發佈,同時推出移動應用程序,用戶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