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俄羅斯對中國武器供應已經超過30億美元,2017年因為過去幾年一些大型合同已經履行完畢而可能有所減少。現在可以期待兩國合作再度增長,或者至少可以保持在一個穩定的高水平,即使在S-400和蘇-35戰機供應合同履行完畢後。
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還曾提到俄中在某種反艦導彈方面的第三個合作項目。現在還很難說該合同對合作資金規模有何影響,但這種合作對西太平洋力量平衡會產生重要影響。
很有可能,三分新合同是10月9日第23次俄中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會議在北京召開之際簽署的。委員會俄方主席、國防部長紹伊古受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接見這一事實本身就可足以證明,這種會議的重要性及其成功。
應當指出的是,本次會議決定將提升俄中軍事技術合作的質量,從個別交易轉向更深入的技術交流 。在同美國新冷戰以及軍備競賽日趨激烈的條件下,俄羅斯與中國有可能將被迫擴大有關共同研制與生產等計劃的數量。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嚴重落後於欲同日本或英國等國加強科技與生產合作的美國。
雖然我們不知道新合同的具體內容,但它們完全有可能與以前的大型協議有關,就像大批購買S-400防空導彈系統和蘇-35戰機那樣。先於S-400,中國人購買了15個營的S-300PMU2防空導彈系統,而S-400系統僅購買了四個。蘇-35戰機的購買量也不大,只為一個團採購了24架;有可能談到了增加購買量的問題。中國可能對增購這些系統或者生產它們的部件和技術感興趣。其他仍有廣大合作前景的傳統領域包括直升機和飛機發動機製造領域。
現在可以有把握地說,本世紀頭二十年流傳的有關俄中軍事技術合作必定要走下坡路的說法,被證明是錯誤的。這種合作還將有長足的發展,不久前美國對中國的制裁也不會對此有何影響。正如許多專家指出的那樣,相反,為了應對這些所謂的制裁,俄中兩國只能進一步加強軍事技術合作,包括在聯合開發、供應以及製造和生產新型樣品等領域。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台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