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對等回應已讓美國豬肉和牛肉對中國進口商來說變得非常昂貴。法新社援引肉類貿易公司PMI Foods上海經理Zhang Lihui的話報道稱,鑒於昂貴的美國牛肉,他的公司將購買更多的澳大利亞、南美和加拿大牛肉。PMI Foods從關稅戰一開始就已經停止進口美國豬肉。法新社還注意到中方有關美國農場主永遠不會再奪回在貿易戰中失去的市場份額的聲明。至今仍然很難預測貿易戰將給許多部門造成怎樣的後果,但是分析人士已經警告說,美國將失去相當大的在華商業利益。
拉美研究所專家彼得·雅科夫列夫認為,拉美能很容易取代美國對華的肉類和大豆進口,而美國的政治施壓未必能奏效。彼得·雅科夫列夫說:
"當然,美國完全有可能企圖施壓或威脅。我們經常看到它這樣乾,但我還是認為,拉美在這方面的立場更堅定,它未必能輕易成為政治威脅和施壓的犧牲品。原則上,阿根廷、巴西和其他拉美國家,都擁有擴大生產和出口大豆的潛力。在漣源不斷供應中國這種商品方面,存在一些港口和道路的通貨能力,但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包括借助中方日益擴大的投資。美國實際上是在限制自己同中國的貿易規模。它促使中國更大力度地挺進拉美。該地區能完全滿足中國大豆和肉類的需求。由此可見,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有望轉向拉美市場。"
Sovecon分析中心經理安德烈·西佐夫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將來俄羅斯也可以大幅度增加對華大豆出口。為此俄方應向中國提出生產與加工非轉基因大豆方面的合作計劃。該計劃的履行或將雙方的大豆貿易規模提升至數百萬噸。然而,為此還需要升級改造遠東的基礎設施,而中方應當解決不是進口袋裝而是散裝大豆的問題,就像全世界所做的那樣,安德烈·西佐夫指出。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徐飛彪認為,進口替代問題對中國來說完全可以解決,但同時會產生一些問題。徐飛彪說:
"中美貿易戰如今已經進行到第二輪。由於中美經濟互補性非常強,貿易戰沒有真正的贏家,一定是雙輸。美國在自然資源密集型農產品和高科技產品方面是有比較優勢的。談到中國進口相關產品的替代國問題,在大豆進口方面,的確可以從拉美和俄羅斯進口,但是美國的產業不僅局限於該國本土,在拉美也同樣有美資介入。此外,在豬肉進口方面,中國對豬肉的需求量非常大,很難在短期之內找到其他進口國來迅速替代美國。這對其它國家的豬肉供給能力而言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總體而言,儘管中國在替代美國進口產品上有一定的回旋空間,但是代價和成本也是很高的。"
據西方媒體報道,滿載7萬噸大豆的美國"飛馬峰"(Peak Pegasus)號貨船在大連港已停留一個多月,周日開始卸貨。根據瞭解此情的匿名消息人士的消息,收貨人是國企公司中儲糧。另兩艘載有美國大豆的貨船Star Jennifer和Cemtex Pioneer,已經在中國海岸拋錨數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