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出生的、位於德國西部的特里爾城市政府同意接受由中國著名當代雕塑家之一吳為山創作的5米雕像。不過此前曾有過激烈爭論,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個禮物。特里爾市市長說,銅像有可能讓人們改變對歷史的態度。特里爾每天迎接450萬遊客,包括5萬中國遊客。在德國卡爾·馬克思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而在中國他的著作多年來一直是國家意識形態的基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馬克思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他號召中國共產黨重拾馬克思主義的根本,中共將永遠是他的理論的"捍衛者和追隨者",BBC寫道。
美國"世界報業辛迪加"認為,中國重新成為最大地區大國、乃至世界強國,是對二戰後美國人領導建造的國際秩序的嚴重挑戰。但中國領導人的目的並不是完全推翻這種秩序。因為這個秩序具有足夠的靈活性。它為像70年代中國這樣的貧窮國家成為今天這樣的國家提供了可能。相反,中國的目的在於,現存秩序中能夠相應地考慮到中國的利益和目標,就像考慮到美國的那樣。鄧小平開始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創造了經濟奇跡,讓數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任務,不僅是要完成鄧開啓的事業,而且還要根除貧困。他要建立這樣一種經濟:能讓中國回到應有的地位:在幾乎整個人類歷史中中國一直是一個世界強國。這也正是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總的來看,這是讓西方感到不安的原因,甚至一些專家認為,有必要制定相應的協調遏制戰略。然而事實是:中國的經濟現在就已經強大到足以確保本國未來影響力的程度。因此這種強行遏制的倒退戰略將注定失敗。然而更糟糕的是,它或許將逼迫中國向國際秩序提出更具有根本性的挑戰。這意味著,唯一保留現存秩序的手段,就是要能證明它仍是足夠靈活的,會考慮到中國的需求和願望。中國的崛起仍將繼續,不管西方是否準備好。如果西方的思想家們能夠制定出可讓自己的政治領導人更好地瞭解中國發展模式的新理論,將非常有益。這樣一來,他們或有可能開始承認,在穩步提高經濟增速、降低貧困水平方面已經證明其有效性的中國經濟模式,是西方模式現實的替代版。不承認這一現實,只能加劇緊張,增加風險,因為不能迎合中國,或許將動搖整個西方習慣了的國際規則的基礎。西方不應當抱著舊觀念和強硬的意識形態不放,而應當同中國一道改變現存國際秩序,美國"世界報業辛迪加"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