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讓德國情報部門感到不安?

© AFP 2023 / JOHN MACDOUGALL中國為何讓德國情報部門感到不安?
中國為何讓德國情報部門感到不安?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德國情報部門認為,中國科技企業的並購對德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局長漢斯·馬森 (Hans-Georg Maaßen)宣佈,中國公司借助並購獲得先進技術,這破壞了德國的經濟和安全。

開始時,德國情報部門對中國大大縮小工業間諜規模感到驚奇。漢斯·馬森強調。後來很快弄清,不同以往,中國開始利用德國自由主義法律,合法獲得技術。馬森舉出的例子有:並購德國庫卡(Kuka)機器人公司,中國國家電網試圖獲得德國50Herz公司20%股份,以及吉利公司收購戴姆勒10%的股份。

據德國經濟部資料,中國並購德國企業交易額為140億美元。而在2015年,此數字不超過5.3億美元。而且,並購的主要領域是機器人技術、汽車製造、航空航天技術和生物醫療。

德反間諜機構稱俄中伊為“情報活動最頻繁的國家”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德反間諜機構稱俄中伊為“情報活動最頻繁的國家”

實際上,德國並非是第一個"敲響警鐘"的國家。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夏天就曾倡議在貿易法"301條款"框架下進行調查。據調查,中國出台了自己的法律,強迫外國公司轉移技術。特朗普在獲得調查結果後宣佈對中國1333種商品提高關稅,數額為500億美元。被列入清單的主要是高科技商品,由此來制約《中國製造2025》計劃發展的領域。

現在,德國也得出類似的結論。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局長認為,不能讓外國公司控制涉及高科技的關鍵基礎設施領域公司,有的時候,還涉及一些秘密信息。他指出,不然的話,我們將失去科技優勢,並威脅歐盟的安全。

然而,無論是美國還是德國,他們指責的邏輯都有些"蹩腳"。要明白,西方國家公司是在自願接受中國的投資。如果知識產權是以欺騙的方式獲得的,比如通過工業間諜,這是一種情況。但要明白,並購之初大家都清楚結果將是怎樣的。商界永遠都不會"自殘"的。也就是說,中國提出的建議非常有吸引力,也符合市場關係的發展邏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這樣認為。

她說:"其實無需大驚小怪,這是中德兩國企業合作的一種非常正常非常緊密的純商業行為,與商業機密及情報都毫無關係。中國到德國來並購進而參股企業其實也是為德國帶來了資金和新鮮的血液,更帶來了快速成長的中國市場,這是德國企業樂見其成的,這也是德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中國與德國兩個全球製造業大國的企業強強聯合,只有有利於推進德國經濟發展,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而完全沒有其他負面影響。跨國公司收購並購企業,在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越來越全球化佈局的今天,並購重組是常見的一種行為,是跨國公司全球佈局研發、生產、製造和銷售的正常商業行為。中外資企業互相並購是非常正常的商業行為,與商業機密及技術情報等毫無關係。一是中國成為對外投資大國,從2016年開始,中國對外投資額超過招商引資額(ODI大於FDI),這是由經濟發展規律決定的。二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加強,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加速,中國企業走出去更多,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合作更多,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的本地化更多,因此並購也就更多。"

習近平主席在博鰲經濟論壇上發言指出,維護自由市場和互利對等貿易關係。他確定中國市場將進一步提高對外部世界的透明度。很多年里,中國一直是吸引世界投資的中心,所有這些,均有賴於開放。劉英說道。

她說:"外資企業可以自由收購中資企業,中國非常多的品牌為外國公司所收購,一是因為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二是因為中國市場開放度,三是因為中國增長迅速的消費市場。因此,有更多外資企業收購中國企業,而隨著中國企業的成長和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企業收購外資企業也會逐步增多。"

但無論如何,自由不會像表面感覺的那樣。中國一直在小心保護已經取得優勢的戰略領域。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知識產權對外轉讓有關工作辦法(試行)》的通知》。其中指出,集成電路、處理器、軟件和各種未列入保護清單的植物新物種等知識產權轉讓,還需相關部門特別審查。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