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在爭奪伊拉克石油中中國打敗美國

© AP Photo / Karim Kadim專家:在爭奪伊拉克石油中中國打敗美國
專家:在爭奪伊拉克石油中中國打敗美國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中國成為美英伊戰後伊拉克石油最大進口國。美國人指望控制伊拉克石油部門的計劃實際上已經流產。俄中專家在接收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做出此番評價。正是15年前,2003年3月20日,美國與反伊聯盟的聯合力量開始了針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後來被稱為“伊拉克自由行動”。

入侵伊拉克是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的一大戰略錯誤,絕不能再讓類似事件重演,中國前副外長張德廣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西方在伊拉克開始軍事冒險之時,張德廣正擔任中國駐俄大使。他用俄語對記者說:

"作為大使我當時就說,美國入侵伊拉克將是‘對布什總統的一次信任否決'。這是我對事件的看法。布什犯了一個大錯誤,一個大的戰略錯誤。軍隊入侵伊拉克沒有獲得聯合國批准,這根本不允許。現在許多美國戰略家,甚至包括布什當時的戰友,例如英國首相布萊爾,都承認,這是一個失誤。是根據錯誤信息,似乎薩達姆·侯賽因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就憑這個謊言他們對伊拉克進行侵略和佔領。看到甚麼結果了?全世界都很清楚:應當記住,並鑒於目前形勢,不能允許重演這樣的事件。"

© AFP 2023 / RAMZI HAIDAR美國與英國在軍事行動中動用了多達28萬人的兵力。美國媒體給出的伊拉克在戰爭中死亡人數從10萬到30萬人不等,包括平民
美國與英國在軍事行動中動用了多達28萬人的兵力。美國媒體給出的伊拉克在戰爭中死亡人數從10萬到30萬人不等,包括平民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美國與英國在軍事行動中動用了多達28萬人的兵力。美國媒體給出的伊拉克在戰爭中死亡人數從10萬到30萬人不等,包括平民

中國同俄羅斯、印度、法國等其他國家堅決主張不使用武力解決伊拉克問題。美國與英國在軍事行動中動用了多達28萬人的兵力。美國媒體給出的伊拉克在戰爭中死亡人數從10萬到30萬人不等,包括平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僅在2003到2006年間就有15萬到22.3萬伊拉克人喪生。

美國入侵伊拉克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想獲得這個國家的主要財富--石油。指望能控制伊拉克石油的開採、出口,並剝奪美國在全球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首先是中國,向伊拉克的自由進入。後來美國又在利比亞和敘利亞制定了同樣目標。美國人未能在伊拉克達到這一目的。而且,中國已成為伊拉克石油的主要進口國。它購買伊拉克一半以上的石油。而且今天中國工人以及幾乎所有中國大型公司都在伊拉克油田現身。

伊同兩家中國公司就在伊南部建煉油廠達成一致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伊拉克石油部:伊同兩家中國公司就在伊南部建煉油廠達成一致
為甚麼美國和西方對其放任,不干涉?為甚麼在有大型西方公司利益存在時伊拉克人卻更願意同中國人合作?俄羅斯政治學家、現代意識形態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伊戈爾·沙特羅夫就此評論道:

"中國不干涉伊拉克內政,推行非常恰當的政策--只從事石油工作,他不在伊拉克和伊拉克庫爾德人之間挑撥離間。中國人不圍繞庫爾德斯坦的油田搞陰謀。北京只求經濟利益。這或許是為甚麼中國石油公司能方便地進入其他國家的主要原因。它們提出有利的條件,並不追求高利潤。這讓他們的夥伴很滿意,包括伊拉克夥伴。"

美國人是想讓中國人解決伊拉克問題,因為中國投資有助於提升伊拉克的經濟。這實際上對美國有利,但只在某一時刻之前。看來,在美國人看來,這一時刻還沒有到來。當它到來時,將會看到中國公司是否願把有利的合同以及他們通過參與開採石油而從廢墟中提升起來的經濟交給美國人。顯然,未必。就像在其他國家,包括在非洲、在中東那樣,在伊拉克的中國人正在悄悄地進行著經濟擴張。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無需動用軍事力量就在不斷提高,美國人卻辦不到這一點,因為西方公司不能提出中國公司提出的那些如此有利的條件。

西南大學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冀開運認為,中國成功化美伊戰爭對中伊關係的挑戰為本國和本國人民以及伊拉克政府的福祉。冀開運說:

"2003年美英聯軍發動的戰爭打斷了伊拉克的歷史進程和現代化進程,使得伊拉克局勢大亂之後,卻並沒有達到大治的局面。戰爭對中國的挑戰和影響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伊拉克安全形勢惡化,中資企業以及中國在伊的能源投資遭到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第二,中國與伊拉克前期合作的相關協定、合同無法得到執行。第三,為中國在伊拉克戰後發揮大國影響力、承擔大國責任提出了新的難題。面對這些挑戰,中國政府化危機、挑戰為動力,具體而言,第一,通過各種媒體和外交渠道譴責英美聯軍入侵伊拉克的非正義性,站在伊拉克人民、伊斯蘭世界和阿拉伯人民的角度伸張正義,展現了中國作為大國的擔當和正義。第二,出於同情伊拉克人民的苦難和災難,減免部分債務或推遲還債日期。這充分體現出中國對伊拉克人民的深情厚誼。第三,在伊拉克戰爭之後,中資企業冒著該國國內政局動蕩的風險,繼續投資伊拉克的經濟發展和戰後重建。儘管伊拉克自2003年至今,15年來國內恐怖活動此起彼伏,甚至還對中國公民造成了傷害。但是中資企業和中國政府仍然盡最大可能通過安全措施,通過和伊拉克各界友好交往,艱難但富有成效地參與伊拉克戰後重建。例如,中國從伊拉克進口石油就是對伊最友好的表示。中國進口伊拉克石油能夠讓後者獲得外匯和資金,使得伊政府得以維護國家獨立和統一,改善民生。第四,中國在戰後的伊拉克局勢中從不添亂。中國政府一貫反對伊拉克境內各種恐怖活動。同時,中國政府為著力推動伊拉克回歸國際社會,發展與周邊國家關係,盡可能做到了多方溝通與協調。可以說,中國政府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了最大努力。當然,中伊兩國關係在歷史和現實中基本是友好、合作共贏的,也不排除中國還需要為發展兩國關係做更為細緻、扎實的工作。美國在伊拉克畢竟還是第一大外來因素,中國今後還將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發揮大國責任與擔當。"

被從“伊斯蘭國”手中解放後的摩蘇爾:屍積如山,滿目瘡痍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被從“伊斯蘭國”手中解放後的摩蘇爾:屍積如山,滿目瘡痍 (視頻)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專家鮑里斯·多爾戈夫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中國在中東,包括在伊拉克,巧妙而務實地推行自己的政策。它成功地與美國對抗,後者以為自己是那裡的主人,唯一有權懲罰異見者的仲裁員"。鮑里斯·多爾戈夫繼續說:

"如果說到伊拉克戰爭,準確點說,應是美國及其盟國2003年對伊拉克的入侵,中國當然失去了同薩達姆·侯賽因簽署的那些協議的效力。但從中吸取了教訓,為未來同伊拉克和中東其他國家發展關係得出了結論。中伊關係的成功發展以及對存在中國利益的地區的積極投資,就是這些成果之一。北京同巴格達的關係基於經濟利益,包括參加伊拉克石油部門的發展,推動中國投資,金融和政治利益。美國無論如何無法干預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提升,儘管過去和現在都曾企圖通過武力確立自己在該地區的存在。"

© AP Photo / Karim Kadim中國成為美英伊戰後伊拉克石油最大進口國。美國人指望控制伊拉克石油部門的計劃實際上已經流產。
中國成為美英伊戰後伊拉克石油最大進口國。美國人指望控制伊拉克石油部門的計劃實際上已經流產。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中國成為美英伊戰後伊拉克石油最大進口國。美國人指望控制伊拉克石油部門的計劃實際上已經流產。

觀察家們推測,敘利亞就像當年的伊拉克,很快也將迎來中國加強經濟外交的行動。儘管有很高的軍事、政治和商業風險,但中國資本也能夠在敘利亞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其中就是為了恢復原有的地位,包括中國在該國石油領域曾經佔有的份額。

新聞時間線
0